鳗鲡狂游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鱼在水中上下乱窜、打转、狂游,故称狂游病。
(一)病原
病原为冠状病毒样病毒(陶增思等,1997)。单股脱氧核糖核酸,有囊膜,囊膜突起顶端膨大,呈花冠状排列。对氯仿敏感,对热不稳定,不耐酸、碱。该病毒在虹鳟肝细胞(R)、草鱼肾细胞(GCK)和草鱼卵巢细胞(CO)上不能复制;在鲤上皮瘤细胞(EPC)上可以复制,且引起细胞病变,呈现细胞圆缩、细胞融合形成空斑,以及脱落悬浮细胞增多等变化。该病毒的培养难度较大,须用病毒强攻细胞几代以后,再进行病毒盲传数代(4代以上),这样能增强病毒感染细胞的机会。在细胞空泡及粗面内浆网内有大量病毒颗粒。人工感染,体重300-700克的鳗鲡,每尾肌肉注射0.2毫升(含病毒1.2×106),注射3天后出现典型病症。
(二)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欧洲鳗及非洲鳗,从白仔鳗至成鳗均受害;日本鳗一般不受害。流行于5-10月,发病高峰为7-8月高温期;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严重的鱼池死亡率高达100%;从开始发病至发病高峰约7天,从发病至全部死亡约半个月。当长期高温、水质恶化、气候剧变(如暴雨、台风等)时更易引起大范围流行。
(三)症状
病鳗最早出现食欲极为旺盛、异常抢食现象,数日后离群、不摄食,在水中上下乱窜、打转等狂游,呼吸困难,接着反应迟钝,头上浮水面长时间不动,口张开,背部肌肉痉挛,躯体出现多节扭曲,胸部皮肤出现皱褶,肝区肿大,有时鳍、胸部、下颌皮肤点状出血,鳃上黏液增多,体表黏液脱落。多种实质脏器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尤以肝脏、肾脏、心脏为严重。死亡的鳗鲡身体僵直,口张开,头上仰呈窒息死亡状。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看到病毒颗粒,可帮助做出进一步诊断。
(3)取病鱼组织匀浆,加双抗除菌,然后注射健康的欧洲鳗,水温在25℃以上,饲养观察半个月,如欧洲鳗发生狂游症状死亡,见可进一步诊断为患狂游病。
(五)防治方法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将鳗鲡养得健壮。据樊海平2001年介绍,一旦发病,应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减少应激为主要措施,并施以中草药类、水质改良剂、含氯剂等,一般禁止使用抗生素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有条件者以降低水温为最佳方案,并在饲料中添加清凉解毒、具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及适当的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