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
(1)奶牛副结核病:常发生在3岁以上的奶牛,水样腹泻,药物治疗。病的后期奶牛消瘦、颌下水肿。病理变化特点:小肠肠壁凹凸不平,回肠肠壁粘膜层增厚,沟回增多。确诊需做血清学ELISA检验。
(2)沙门氏杆菌性肠炎:粪便中带有肠粘膜碎片。肠粘膜表面附着一层麦麸样物,用手触诊肠粘膜,肠粘膜极容易脱落。脾脏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粘膜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发现大量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细。
(3)链球菌性肠炎:粪便常常带有血液,死亡牛的肠腔内寄存血液。确诊需采取死亡犊牛肠粘膜、肝脏等病料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发现大量单个存在或2到3个相连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必要时做病料的细菌培养与细菌鉴定。
(4)梭菌性肠炎:犊牛的粪便常呈巧克力色,成乳牛的粪便呈煤焦油色,有的不排粪或排粪很少。奶牛发生猝死。取肠粘膜、肝脏直接抹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可看到大量革兰氏染色阳性带有芽孢的大杆菌。如果确定梭菌的血清型,需要进一步进行鉴定。
(5)真菌性肠炎:感染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病牛以胃肠道炎症、溃疡、消化功能紊乱及腹泻为特征。口腔、食道黏膜面上覆有白色溃疡坏死膜。
诊断刮取口腔黏膜面上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也可用粪便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
根据病原形态进行鉴定。也可用口腔黏膜面上分泌物或粪便进行真菌培养后鉴定。
(6)大肠杆菌病肠炎:
犊牛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有以下几种: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此外还有产vero毒素大肠杆菌。
①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有二种表现:腹泻性肠炎:4日龄以内的犊牛水样腹泻,腹泻物呈现黄色、白色或者绿色,迅速脱水、肌肉无力,躺卧,可视黏膜干、皮肤凉,经4~12h休克、死亡。
无腹泻型肠炎:大肠杆菌毒素作用于胃肠道,引起的胃肠麻痹,导致胃肠腔内积液,脱水、毒素吸收、休克、死亡。
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和产vero毒素大肠杆菌:腹泻的临床特征不。
③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犊牛腹泻的日龄平均为15d,犊牛食欲与体温无异常。腹泻较轻,粪便中带血。病程长者可出现脱水和体重减轻、关节炎、消瘦和躺卧不起等临床症状。腹泻严重的犊牛可发生死亡。
细菌感染性肠炎的诊断:
病原诊断: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病料培养、细菌分离、鉴定。
血清学诊断:消化道四联夹心ELISA试剂盒检查。
2.病毒性传染病引起的腹泻:
(1)病毒性腹泻:我国大型牧场BVD牛的阳性率高,有的牧场阳性率80%以上,这种牧场的牛群内存在持续感染排毒牛,称为BVDV-PI牛,这种牛持续向外排出的病毒,感染其他牛,如果感染妊娠50—150天的母牛,胎儿对病毒无识别力,病毒在胎儿体内繁殖,所产的胎犊是带病毒牛,也称为BVDV-PI牛。BVDV-PI牛排出的病毒感染新生犊牛,经7——8天的潜伏期,犊牛在10日龄左右表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拉稀粪。再经过10天(20~30日龄)犊牛出现病毒血症,犊牛抵抗力很差,免疫力,很容易继发细菌性传染病,常见的是犊牛肺炎。
BVD病的控制方案:国外主要采用疫苗接种、加强监测、淘汰BVDV-PI牛等措施进行防控。而我国BVD的实际防控体系基本空白,无论是牧区还是奶牛场对其危害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造成我国BVDV呈现不断流行趋势的重要原因。在确定BVDV疫苗免疫计划之前,应对该地区流行的BVDV分子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和研究,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综合防控计划。
清除战略是检测和淘汰牛群中的BVDV-PI牛以及疫苗免疫两项措施。清除步骤是先利用RT-PCR检测混合血样和大缸奶样(血清、血浆),对于阳性混合样品中的每个样品再利用抗原捕获ELISA进行检测,初检阳性牛为疑似PI动物。由于急性感染牛同样存在短期的病毒血症,为了避免假阳性的出现,通常3~4周后对初检阳性牛进行复检,若为PI动物则检测应仍为阳性,若为急性感染牛则病毒血症此时已经消失,检测应为阴性。
清除所有PI动物后,进行后续监测,若连续12个月无新生PI犊牛出生则说明牛群已经完成净化。
检查PI牛的另一个方法是用胶体金诊断试剂板,如果牧场中有慢性呼吸道病牛这种牛生长缓慢或不长的牛,是否为BVDV-PI牛,可用BVDV单克隆抗体试剂盒进行诊断。采取病牛血液,分离血清后,向试剂板的孔内滴加一滴血清,再滴加2滴稀释液,观察15—30,试剂板上出现二道红线条,确定PI牛,这是对病牛群中是否存在PI牛的为的方法。
(2)轮状病毒性腹泻:
牛粪便可排出轮状病毒,是病毒储存宿主,犊牛出生后感染,经10天左右的潜伏期,出现腹泻。是目前我国各大型牧场犊牛腹泻的原因之一。
腹泻一般发生在10~15日龄。发病的犊牛是重要的传染源,污染的粪便、饲养员的鞋、饲喂工具、奶桶、饮水等途径传播。
轮状病毒对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冬季常常爆发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一般与其它病原发生混合感染,主要的是与小球隐孢子虫混合感染。常常继发沙门氏杆菌病感染。。
症状:亚临床感染、轻度感染、中度及重度感染。
亚临床感染:犊牛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向环境中排毒,是一种传染源。
轻度感染:犊牛粪便成形,变软,犊牛精神状态、食欲、饮欲等正常,轻微脱水。
中度感染:犊牛粪便不成形,粪便一般呈黄色,由于奶消化不全粪而呈白色,恶臭,粪便中带有脱落的肠黏膜。
重度感染:腹泻一般呈黄色水样、粪便带有肠黏膜、脱水、精神沉郁、体温、末梢温度,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
轮状病毒性腹泻的诊断:
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确诊需做消化道夹心四联ELISA检验:采取病牛的粪,进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F5大肠杆菌、隐孢子虫的抗原检测。
轮状病毒:测定值>5.61%,为阳性,我国大型牧场犊牛腹泻的阳性率40%~80%。
3.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1)小球隐隐孢子虫病
传播途径与症状隐孢子虫病是犊牛常见腹泻,该病主要通过饲料、饮水等经口传染给犊牛,是后天性寄生虫病,常引起犊牛肠炎流行和暴发。近几年来,作为水源性疾病(水被粪污染、水桶、奶桶污染、奶污染)引起。3~4日龄至3~4周龄犊牛引起急性腹泻,7~15日龄的犊牛易感染,1月龄的牛发病率亦较高。犊牛发病率一般在50%以上,病死率可达16%以上。
诊断小隐孢子虫的ELISA检验是可靠的敏感的检验方法,也可做粪便中乱囊的检查。
小球隐孢子虫的诊断:消化道四联夹心;ELISA检查:测定数值>5.69%,为阳性。阳性率60%~80%。粪便的乱囊检查采取饱和盐水漂浮法。
(2)球虫病
断奶后到六月龄的牛易发生腹泻,但吃奶期间的犊牛也可发病。
腹泻:腹泻牛的粪中带有鲜血或血凝块。
诊断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球虫的卵囊,看到卵囊,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