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宜的水源和水质
目前广东省鳗鱼养殖场采用的水源主要有:河道水、水库水、山溪水、地下水、地表渗透水几种。其中山溪水、地下水、地表渗透水,水质洁净、传染性病原少;尤其是地下水和地表渗透水,水源洁净度好、病原少,水温及理化指标相对恒定,可常年维持鳗鱼生长所需的比较适合水温范围,非常有利于鳗鱼的全年快速生长,并且大大减少夏季高温的不良影响以及冬季加温的能耗费用和资源的大量浪费。但是,地下水pH值一般低于7,且总氨氮的含量较高,溶氧较低,使用前需进行曝气和打气处理。而河道水、水库水水体较为复杂,进水前要过滤水源,进水后要及时消毒,有条件的大的鳗场最好建有蓄水池,待蓄水池水质陪好达到标准水质理化指标(见附表)后使用;日本鳗鲡对水质的要求与欧鳗相比略有差异,日本鳗能适宜在较高水温环境中养殖,但冬季养殖效果不如欧鳗;由于日本鳗对光照相对不敏感,适宜采用透光养殖。
优质饲料
鳗鲡是集群采食性动物,影响鳗鲡正常摄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能否给予均衡的营养,以及饲料在水中表现出的物理性状(如粘性、弹性),都会影响到饲料的利用效率、鳗鱼的生长速度,从而间接影响水质变化。目前生产上大量使用的全价人工配合饲料及膨化浮性饲料就是根据鳗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采用多种鱼粉、维生素、矿物质等原料科学配制而成,一个搭配合理的配方,是在原料检测的基础上根据鳗鲡的生理需求而制定,合理的原料配制和巧妙的使用一些诸如海藻精、糖蜜酵母粉、冬化鳕鱼肝油等添加物,不仅可以弥补各种原料中营养成分的不足,抵消某些营养成分的相互拮抗作用,使氨基酸达到平衡,从而提高饲料的吸收利用率。添加α-淀粉、多聚粘、水解谷朊粉以增加饲料的水中稳定性(粘弹性),以减少饲料的散失,维持水质相对稳定。同时配合使用速饵净、肝胆宁等整肠护肝添加剂才算完美的好配方。人工配制的优质全价饲料应具有以下特点:原料来源新鲜、稳定,风味嗜口性良好,消化率佳,无其它不良因子等。
适当的投饵量
鳗鱼日投饵量的高低与鳗鱼的生长阶段、健康状况、水质条件、溶氧量、饲料的品质、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病害因子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掌握鳗鲡适宜的日投饵量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投饵控制在8分饱的程度,并根据饲料的营养水平和日增重情况,适量稳步地递加,防止过度采食。鳗鲡在白仔和黑仔阶段摄食较旺盛,日投饵量增长快,这时要注意投饵量的递增速度,一般控制在5%左右,投饵量的增加或减少可根据采食时间的长短,采食后鳗鲡围栏数量的多少,气温、水温的波动,以及养殖密度,鳗鲡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整;夏季,随着欧鳗的个体增大和水温的升高,欧鳗摄食量的增加速度有所减慢,投饵量应控制在2%-3%;进入秋季,欧鳗的生长速度减缓,生理需求下降,投饵量应稳定在1.5%-2.0 %之间;到了冬季,鳗鲡进入成鳗期,同时水温下降,鳗鲡的消化机能减弱,这时投饵量应根据各地的水温和气候的变异情况,将投饵量控制在0.8 % -1.5 %之间;水温在12℃以下时,可以考虑每天喂一餐。日本鳗的采食量、生长速度和消化机能明显优于欧鳗,但在秋冬两季,大多数养殖区水温可降至日本鳗维持正常摄食消化温度以下,同时水体中生态系统变异较大,如藻类生长缓慢、菌群种类改变均能影响水体中氨氮的代谢继而影响日本鳗的摄食水平和消化能力。因此,片面追求生长速度、盲目增加投饵量,极易造成肠炎、脂肪肝,影响鳗鲡的免疫力、生理机能和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未消化的饲料大量排到养殖水体中致使水体生态失衡,氨氮代谢异常,这些因素是诱发水质恶化,病虫害滋生的最常见因素之一。总之,在鳗鲡养殖过程中,把投料量控制在恰到好处是养殖成败的最重要技术之一,其关键在于始终保持鳗鲡旺盛的生长机能,良好的食欲和消化能力,维持投饵量和水体生态、鳗鲡排泄物正常代谢之间总体上的平衡。
养殖规模和环境的协调
养殖规模必须根据养殖模式、养殖场的面积和水源的情况来确定,一个水面面积20亩、水量达3000吨/小时的养殖场投苗量可达60-80万尾。每日的换水量在60%-100%,换水时切忌短时间内大量排放而致水位过低,对鳗鲡造成应激,一般每次换水量为总水体的30%-50%,换水时间安排在进食后2-3小时。夏季温度高,光照强烈,水位应尽量抬高,换水时最好夜间多换,白天少换(减少早晚温差波动)。鳗鱼在养殖过程中还应注意分塘饲养,适时调节养殖密度,清理池底,避免大小过于分化和养殖池内水质恶化,及时分塘饲养有利于养殖效果和商品率的提高。鳗鱼的养殖应注意水质的调控,酸碱度偏低,氨、亚硝酸根含量过高的养殖水将为病原微生物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平时要多进行水质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排除。鳗鱼养殖过程中要适当培养小球藻、硅藻、螺旋藻等有益藻类和添加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益生菌群,可以有效降解养殖池内的有害物质,抑制病原细菌的大量繁殖及其致病作用。
科学用药
就水产动物传染病而言,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不外乎存在四个重要的环节,即: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和诱发因子。疾病控制的策略依然是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在水产动物疾病治疗上要坚持“外消”、“内服”相结合的原则。最终,必须将免疫预防技术引入到现代的水产养殖业中,才能真正实现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