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又因为其身有山椒味道,所以俗称“大山椒鱼”,那么大鲵怎么去养殖呢?它的不同形态怎么管理呢?下面一起跟养殖资料网来看看吧!
幼鲵养殖
1、放养池和苗种消毒:新建的水泥池必须用水浸泡15-20天待池水pH值稳定在8.2以下,才能放养大鲵苗。在放养之前池要用漂白粉或敌百虫或其它药物消毒,杀灭敌害生物。苗种下池前用呋喃类药物0.2克或亚甲蓝0.5克兑水浸泡5分钟。
2、养殖池面积及放养密度:幼鲵室外养殖池一般5-10平方米,室内池一般2-5平方米,每平方米一般养幼鲵10-30尾。
3、幼鲵饵料:幼鲵摄饵能力较好,故要勤投适口饵料。幼苗刚入池后投红虫、水生小昆虫、小鱼虾或鱼浆、肉浆。饵料质量要好。
4、水质管理:幼苗池面积小、水位浅、放养密度较高,水质难以自然平衡。因此,幼苗池内要每天换一次新水。换水前要将池内残渣剩饵清除于净。使池水透明度一眼见底,pH值6.5-8.5左右。
5、日常管理:幼苗入池后,每天要作好气温、水温、投料品种、投喂量、吃食情况及观察幼苗活动记录。幼苗入池后,可能由于运输或受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10天左右时间不摄食,即使不摄食也不会死亡。幼苗池水一般保持10-15厘米深即可,池内可放些卵石、石块,以供幼苗隐身。幼苗每天要投喂饲料两次(上午8点、下午5点投料)。养殖中发现有个别弱苗时,要分开单独饲养。 [7]
成鲵养殖
1、养殖池与鲵种放养:大鲵养殖分室外与室内养殖。室外养殖池可大些,一般20-50平米,池深1.2-1.5米;室内养殖池可建小些,一般5-10平米,池深0.8-1.0米。池水的进排水系统及排污、洞穴都要配套。鲵种放养前池子要泡水消毒,鲵种也要消毒。同池放养的鲵种规格要一致,以避免大小不齐发生相互残杀。
2、放养密度:室外大池养殖密度应稀,一般每平方米1-3尾,室内养殖每平方米3-7尾。大鲵的生长除环境、饵料以外,与放养密度也有一定的关系:(1)密度低的组平均体重净增长及体重的增长率都高于密度高的组。即平均体重增长11尾/池>28尾/池>40尾/池。(2)养殖密度越高,其饲料系数也越大。
3、饲料:大鲵属肉食性动物。在野生环境中,主要摄食对象是蟹、蛙类、水生昆虫、鱼类、蛇及动物残块。其中蟹占44%,蛙类占8%,鱼类占13%,水生昆虫占有9%,其余占26%。人工养殖条件下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内陆省养殖大鲵要投淡水鱼、蟹、蛙、螺肉、蚌肉、猪肉、牛肉、羊肉及动物下脚料等;沿海省还可以投喂海水鱼类。
4、管理:大鲵的日常管理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饲养的优劣与大鲵的生长速度、疾病发生率及经济效益极为密切。其日常管理即:一是勤观察,大鲵多在夜间觅食,且活动迟缓,对过于活跃的动物性饵料,捕食有一定困难,在人工条件下,要对活饵料作适当处理,且投饵以少量多次为佳。同时要勤巡池,并观察、记录生活情况。二是看水质,大鲵对水源要求较冷、清新不污染,平时需水量虽不甚大,但要有一定流动水为好。水色浑浊和透明度不够,就要换入新水。看天气和气候变化情况,便于采取有效措施。三是投喂饲料。投饵品种不宜单一,且要质好又新鲜,以免影响生长。四是大小分开、按级放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大鲵个体差异一般很大,体质也不一样,如不按时分池,就会出现因争食互相咬斗,造成伤亡或是弱者被食。五是要注意防逃。成鲵养殖池池壁要求1米以上,池壁上方要做—T型防逃板。大鲵逃逸力最强的时间是瀑雨、雷电之时。另外,大鲵对酸碱特别敏感,养殖中应引起重视。 [7]
大鲵饲料
大鲵人工养殖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即水产动物类、畜禽肉类及人工配合饲料。
1、水产动物类饲料。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许多鱼类及其它动物如蟹类、鱼类、蛙类、蛇、鼠、水鸟、水生昆虫等。大鲵食性虽然广,但对食物仍有选择性,喜欢吞食新鲜的饵料,不吃腐败的鱼虾。在自然条件下,大鲵胃含物中溪蟹出现率最高,在养殖中投喂中华绒螯蟹和海产蟹类,大鲵较少摄食。这可能是由于溪河中鱼类较少难于捕捉,而溪蟹较多,且行动缓慢易于捕捉的缘故。淡水鱼类中,大鲵最喜欢吃的是日本鳗鲡。26种海产鱼虾中,其中14种摄食率低于60%,是它不喜欢摄食的种类。在自然条件下,大鲵主要摄食活饵料,而人工饲养下,更喜欢摄食新鲜的死饵料。在饲养过程中,如供饵充足,活的泥鳅和鲫鱼可与大鲵长期共处。大鲵喜吃的海水鱼超过淡水鱼,几个养殖池的119尾大鲵共投海产鱼和淡水鱼为97511克,摄食65046克,大鲵增重27953克,平均饵料系数为2.33。
2、畜禽肉类饲料。畜禽肉类饲料主要是指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及屠宰场下脚料。对于鱼类资源少的偏远山区,用畜禽肉类养殖大鲵是较理想的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养殖大鲵。试验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动物饵料进行对比。饲养管理按常规方法。
经过三年反复试验,其人工配合饲料与动物饵料养殖大鲵有较大差异:人工配合饲料与动物饵料养殖大鲵,其生长速度明显不同,配合饲料养殖大鲵生长速度比动物饵料快33.3%和37.5%。饲料系数: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幼体为3.2,成体为2.8;动物饵料饲养幼体为5.3,成体为4.8。
试验中还发现,当饲料蛋白含量高于50%或低于40%时,则影响大鲵的生长发育。另外,在饲料中添加1%的花粉,大鲵的生长速度要比没有添加花粉的要快5%-8%。 [7]
人工繁殖
1、亲鲵的选择与培育。选择亲鲵的标准,一是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残。二是要求达到性成熟年龄。因大鲵早期生长较慢,一般要5龄才达性成熟,此时体重400-500克,故亲鲵最好选择6龄以上、体重600克以上的个体。三是雌雄配比一般要1:1的比例,也可以雄略多余雌。
亲鲵的培育是人工繁殖中的很重要一环,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选择好水源。根据大鲵生活的天然水域环境,它喜流、清、凉的水质,水温11℃-25℃;二是亲鲵培育池不宜太大,一般5平方米左右,池内要避光,阴暗;三是大小要分开培育,一般性成熟个体大小悬殊,如不进行分养,在培育中因争食发生争斗时,小的易伤或被吞食;四是稀养,投足食料。5平方米培育池一般放养5组(即10尾,5雌5雄)。培育池要投足饲料,一般以蟹、蛙、鱼或动物内脏或人工配合料等都可。
2、催产亲鲵的选择。作为催产的亲鲵必须健壮无伤,雌鲵腹部膨大而柔软,用手轻摸其腹部,有饱满松软感觉,即可作人工催产用,如用手轻摸腹部有梗手感觉则不宜催产。另外由于大鲵皮肤光滑,肌肉肥厚,膀胱贮尿量多,或胃内包有未消化的食物,选择时须将鲵体托起,仔细检查,轻压后腹,挤除尿液,这样才不致于被假象所迷惑而错断。成熟的雄性大鲵,其泄殖孔周边不但有突起的乳白色小点,而且泄殖孔周围桔瓣状肌肉凸起,内周边红肿明显可见,尤其在繁殖季节这一特征更易辨认。另外,在催产前后,雄鲵能挤取精液时,必须进行显微观察检查,成熟精子,数量多,呈单个,稍加滴水,精子头尾能微微摆动或向前游动。这种精子,有良好的受精能力。一旦发现此种雄性大鲵,要重点保护,以免造成精液浪费。
3、人工催产池。催产池内要求光线暗弱,池面积2-4平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水泥池,水深为30-40厘米。池内在催产前必须清洗干净,池底铺设清洗的小卵石,池水最好微流,水流清澈透底,这样有利于观察大鲵是否产卵或产出的卵不致于粘附泥尘等污物。催产池中放大鲵组数宜少,以利于观察。
4、催产激素与注射方法。大鲵人工催产的激素采用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注射时多为两种激素合用,也可单独使用LRH-A。其剂量范围是:LRH-A为26-192微克/公斤,HCG为20-40毫克或157-21731U/公斤。
注射方法:从后背侧肋沟间进针,进针深度以穿过肌肉层为宜。注射激素量是根据大鲵个体大小而有不同。一般0.5-1毫升/公斤。
5、催产水温与产卵的效应时问。一般在20℃以下成熟大鲵药物注射后一天产卵排精。
6、人工授精。大鲵人工授精一般采用干湿法。其具体作法是:待雌鲵在池中产出卵带后,随即从水中捉起轻轻放入布担架内,并用布蒙住眼睛,然后一人用手将尾部向上稍稍提起,另一人一手端着无水的搪瓷脸盆,左手轻托卵带让卵带徐徐自然托入盆中,如遇卵带在泄殖孔内受阻只能用手捏着卵带,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力大则使卵球变形,产出也无用。当卵带托入盆中有一定数量后,挤取精液盖于卵带上,略加3-5毫升水,再用两手缓缓进行摇动,使其精卵充分结合。待5-10分钟后,加入少量清水,过30分钟将盆中的水换两次,即可分盆进入孵化阶段。在大鲵人工授精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如下几点:先要认真检查雄鲵的精液质量。将精液挤取1-2滴于玻片上,加清水一滴,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精子数量多,呈一个一个地单独存在,其头和尾作轻微摆动或向前方游动,这种精液才有活力,具有授精能力。如果精子头尾并列成束,或呈单个分散,但无任何活动,则这种精液授精能力极差甚至全无。所以,一旦发现雌鲵产出卵带首先要选好具有活力精液的雄鲵,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人工托卵时,如卵带不能顺产,不可强行用力相托,动作要轻慢,有时只能轻轻向下托力,辅助卵带产出。人工采卵,不能挤压腹部,以防卵球破裂。人工授精取卵时,盆中不能有水,因为卵遇水,接触时间长,则失去受精能力。人工授精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只宜在室内进行。再者,成熟好的雄鲵精液,如果保护好,可供多次人工授精之用。
7、人工孵化方法与管理:中国首次大鲵人工催产获得人工授精卵的是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1978年首批获得的人工授精卵,曾采用微流水于盆中孵化,孵化中发现大鲵胚的卵黄膜十分脆弱,流水孵化易使卵黄膜破裂,使胚胎发育中途夭折,所以孵化率极低。1980年的受精卵采用搪瓷脸盆定时换水的静水孵化。换水加水时,动作要轻细,同时注意新加水与盆中水温差不能超过2℃,3-4小时换水一次,每盆装卵50-100颗,不宜过密。孵化管理中一般采取以下措施:①孵化用水经过沉淀,使水清洁见底,无泥杂物,这样可避免孵化卵粘附泥污,便于观察卵的发育变化。②分阶段采用15-30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卵胚3-5分钟,防止水霉病的发生。③确定专人加强孵化卵的管理,特别是神经胚阶段,卵胚易发生“贴壳”现象。这时期,每次换水时要轻微触动胶体球,使卵胚翻动,不至于长期静止在一个方向而“贴壳”。④据大鲵畏光的特性,盛卵盆应始终置于光线暗弱的环境中孵化。
1978年大鲵受精卵的孵化,在水温14℃-25.5℃范围内,经历33-40天之久才孵化出大鲵苗。1980年大鲵的卵胚期为38-40天(水温14℃-21℃),孵化率56.5%。 [7]
8、大鲵的胚后发育与培育
大鲵人工繁殖一般是夏末秋初。其卵产出后经一段较长时间孵化,胚胎的胚后发育已进入冬季了,从湖南开始向北走,冬季水温较低。因此,为了提高胚后的发育成活率,水温要保持在11℃-24℃范围(最好保持18℃-20℃),其自然水温达不到上述条件的,要采取一定的增温措施,如温泉、工厂余热水、室内保温、电热恒温等加温方法。
大鲵孵化出膜后的胚体,其腹面还有一个较大的卵黄囊供胚后一段时间发育的营养。大鲵胚后发育可划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1)卵黄囊营养期:这一时期的划分是从出膜到卵黄吸收完为止,历时一般30多天。初出膜形似蝌蚪,全长2.8-3.0厘米,体重0.28-0.3克。胚后发育30天,全长3.5-4.6厘米,体重0.3-0.8克,头向下低弯,体两侧肋沟13-14条,背深棕色,腹浅黄,前肢已有四指,后肢开始分四叉,鳃红色。体内胸腹腔已形成,食道与肛门连通,囊状胃内尚存有少量未吸收完卵黄小颗粒。胃长1.7厘米,肝脏分两叶,肾脏已出现,呈线状,色肉白,心脏每分钟跳动33-35次。
(2)开口摄食期:出膜30天后,由母体带来的营养物质已经吸收完毕,开始转入摄取外界的饵料为营养。这时胚体全长4.5-5厘米,体重0.8-1.3克,消化器官肠胃已形成,胃长1.2厘米,小肠3.2厘米,直肠1.3厘米,肝脏比前增大,约占腹腔1/3左右,胆囊在两叶肝之间的下端,胆汁清淡,不具颜色,呈水泡状。因此,稚鲵吞食的食物还不能充分消化,排泄的粪便残渣中,还有所吃食物的残体存在,这说明稚貌刚开口吃食由于内部器官生长发育还不完善,表现出消化力还不强,进食后两星期内,因为吞食过多,消化困难,发现有的稚鲵浮于水面,时而上下游动,感到难受不安,排泄在水中,粪便象小老鼠屎。稚鲵头已平伸,背棕黑色,腹面肉白色,鳃红棕色。此时鲵体的分化基本上完成,只是后肢仍是四趾。体已能保持平衡,四肢在水底可作短时缓慢爬行。
(3)稚鲵定形期:出膜70天左右,全长5-8厘米,体重2-5克。这一时期,除稚鲵还有外鳃外,其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基本完成。此时活跃有力,触觉敏锐,但视力差。这时投喂红虫、蚊蝇、水生小昆虫、小虾等。吃食活动多在夜间,白天也吃,但有忌光的特性,常栖息于饲养池的小石孔穴中。稚鲵生活在水中虽有外鳃,但每隔1-2小时将头伸出水面进行气体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