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为高度传染性疫病:家猪和欧亚野猪易感,可发生超级性、急性、亚急性等感染,感染后高热、出血、高致死性。OIE规定的“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非洲猪瘟流行特点
1.非洲猪瘟1910年发现于东非,现流行于非洲撒哈拉以南。.欧洲伊伯利亚半岛和撒丁岛曾经报道。南美及加勒比海四国也曾发生,但已被消灭。
2.猪、疣猪、豪猪、欧洲野猪和美洲野猪对本病易感。易感性与品种有关,非洲野猪(疣猪和豪猪)常呈隐性感染。
3.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为主要传染源。病猪在发热前1?2天就可相卜毒,尤其从鼻咽部排毒。隐性带毒猪、康复猪可终生带毒,如非洲野猪及流行地区家猪。病毒分布于急性型病猪的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钝缘蜱属软蜱也是传染源。
4.传播途径为经口和上呼吸道感染,短距离内可发生空气传播。健康猪与病猪直接触可被传染,或通过饲喂污染的饲料、泔水、剩菜及肉屑、生物媒介(钝缘蜱属软蜱)及污染的栏舍、车辆、器具、衣物等间接传染。
非洲猪瘟会感染人吗?
非洲猪瘟对人不致病,不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也就是说该病毒不会感染人,属于典型的传猪不传人型病毒。
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可以认为是疑似非洲猪瘟发病?
非洲猪瘟与古典猪瘟等疫病症状相似,临床上很难鉴别诊断,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
发现免疫过古典猪瘟的猪无症状突然死亡,或出现步态僵直,呼吸困难,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关节肿胀,局部皮肤溃疡、坏死等症状,剖检表现脾脏肿大,淋巴结出血,可判定为非洲猪瘟可疑病例,应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
非洲猪瘟的症状
1、发病猪体温升高达41℃,持续4天,感染后3-6天死亡,死前48体温下降;
2、病猪白细胞减少,特別是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3、病猪耳、鼻、会阴、尾、脚等处呈现界线的紫色斑;
4、喉、会厌有瘀血或出血;
5、尸检出现脾肿大、呈黑色、质脆。淋巴结肿大、质脆、易碎、出血、形如黑色血瘤。出现这样的病变应疑为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病毒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4~19d。非洲野猪对该病有很强的抵抗力, 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但家猪和欧洲野猪一旦感染, 则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根据病毒的毒力、感染剂量和感染途径的不同, 临床症状存在差异, 可表现为急性、急性、亚急性或隐性感染。
急性型多发生在非洲地区, 往往无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急性型表现为食欲减退, 高温 (达40~42℃) , 挤成一团, 共济失调, 心跳加快, 呼吸困难, 部分咳嗽, 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 皮肤发绀和出血, 偶尔会出现呕吐和腹泻, 血液学检测会出现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等。临床症状出现后7~10d内发生死亡, 死亡率高, 可达100%。
亚急性或慢性非洲猪瘟多发生在非洲以外的地区, 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 呼吸改变, 关节肿大, 跛行, 皮肤溃疡, 消瘦, 病死率低。
非洲猪瘟的剖检症状
非洲猪瘟病毒会引起多种病变类型, 这取决于病毒毒株的毒力。急性和亚急性以广泛性的出血和淋巴组织的坏死为病变特征。在一些慢性或者亚临床病例中病变很轻或者几乎不存在病变。
病变主要发生在脾脏、淋巴结、肾脏、心脏等器官组织上。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肿大、梗死, 呈暗黑色, 质地脆弱。淋巴结肿大、出血, 暗红色血肿, 切面呈大理石样。肾脏表明及皮质有点状出血。心包中含有猩红液体, 心内膜及浆膜可见斑点状出血。
在急性病例中, 还会出现其他病变, 例如, 腹腔内有浆液性出血性渗出物, 整个消化道黏膜水肿、出血。肝脏和胆囊充血, 膀胱黏膜斑点状出血。脑膜、脉络膜、脑组织发生较为严重的水肿出血。
亚急性型感染猪可见淋巴结和肾脏出血, 脾肿大、出血, 肺脏充血、水肿, 有时可见间质性肺炎。
慢性型感染猪可见肺实变或局灶性干酪样坏死和钙化。病程较长者, 大多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肺炎以及关节肿大等慢性病变。
发生了疑似非洲猪瘟应该怎么办?
养殖户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症状时,应立即隔离猪群,限制猪群移动,并立即通知当地村级防疫员或当地兽医机构,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移动监管。村级防疫员要加强疫情排查,早期识别感染,一旦发现疑似疫情,应协助养殖户隔离猪群,限制移动,并加强消毒,及时上报。
屠宰场官方兽医要重点排查淋巴结等器官组织的症状,发现有类似猪瘟症状的,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并按要求采集抗凝血、扁桃体、肾脏、淋巴结等样品送检。
养殖户该如何防控非洲猪瘟?
防控非洲猪瘟,重点是做好猪群饲养管理,做到“五要四不要”。
“五要”:
一要减少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
二要对人员和车辆入场前消毒;
三要对猪群实施全进全出饲养管理;
四要对新引进生猪实施隔离;
五要按规定申报检疫。
“四不要”:
不要使用餐馆、食堂的泔水或餐余垃圾喂猪;
不要散放饲养,避免家猪与野猪接触;
不要从疫区调运生猪;
不要对出现的可疑病例隐瞒不报。
“五要”“四不要”,科学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