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全,杨世平(湛江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
摘要:对对虾高密度养殖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监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对虾高密度养殖水体中总有机物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是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而可溶性糖的含量则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本试验监测的两个高密度养殖池的COD,.(10rag/L)均比较高,并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不断升高,最高达19.9-ng/L,与陈淑吟等(2O02)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池的测定结果一致_5j。说明对虾养殖池中有机污染较为普遍,其原因可能与放养密度高、投饵量大以及水源污染现象较普遍等密切相关。
水体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主要是由于饵料的散失以及水体中的生物活动所产生的。水体中蛋白质和糖的多少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水体中的蛋白质常常由于水体中的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大量的氨,从而对养殖对象产生危害。从笔者所测得的数据看,水体中蛋白质的变化是随着养殖周期延长而不断增加,但当增加到一定值时,则维持在这一较高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养殖后期投饵量增加,饵料散失加剧,水体中的蛋白质增加,而水体中原有微生物和养殖者为了改善水质,投入微生物等措施,使得水体中的蛋白质部分被分解,所以蛋白质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Buford等(20o1)也认为从饵料和对虾粪便中溶出的氮主要是以有机氮存在的,这些有机氮的生物利用率低,并在养殖池中逐渐积累,可能影响对虾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刺激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结合笔者测定的高密度养殖池的其它水质数据,水体中的蛋白质的含量在养殖30~4od时开始出现峰值,氨氮的含量在养殖4o~50d出现峰值,亚硝酸盐的含量在50~60d时才出现峰值。这说明散失在水体中的蛋白质不是立即被微生物分解脱氨的,而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待水体中异养菌大量繁殖到一定数量时,才大量被分解脱氨产生氨,造成水体中氨含量出现峰值,亚硝酸盐的峰值相应的比氨晚10d。说明水体中的氮循环的速度较慢,养殖环境中蛋白质不能被及时去除。如遇阴雨天气,水质恶化,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蛋白质在短时间内可能被大量分解,脱氨,产生大量的氨氮,从而诱发爆发性流行病或直接对养殖对象产生危害,造成养殖对象的大量死亡。因此,对养殖环境中的蛋白质等有机含氮废物的及时去除,加快环境中氮的循环速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水体中可溶性糖是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逐渐减少,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糖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的碳源物质,因为水体中碳源物质的缺乏,使得水体营养物中的碳氮比例不平衡,大多数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体中各种形式的氮不能有效去除。在养殖水体水质处理中,人们只注重有益微生物的投入,而没有考虑到水体中碳源物质的缺乏,投入的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从而直接影响水质处理效果。Buford等(2003)对高密度对虾养殖池中营养和微生物动力学研究中发现,在养殖过程中,虽然水体中营养物的浓度不断升高,但细菌数量并没有增加,认为营养物的C/N低于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比例,不利于微生物的正常生长。LiuF等(2004)也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养殖废水时发现,碳的缺乏可能限制细菌的生长和氨氮的去除率,并在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后使氨氮的去除率大大增加。因此,我们认为适当地加入碳源物质有利于提高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体的处理效果。但向水体中直接投入糖类物质时,可能会引起微生物的快速繁殖导致水体的溶氧缺乏,采取这一措施时应特别小心。(采集自农博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