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的唯一种。又称白鲩,草根鱼,厚鱼。草鱼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呈浅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草鱼是我国传统的淡水鱼类品种,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生长快、个体大等特点,但是草鱼抗病力差、成活率低,易患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和肠炎病,这四大疾病严重影响着草鱼的规模化养殖,被称为阻碍草鱼养殖规模化发展的瓶颈。本研究根据草鱼发病特点和水质情况等,通过微生态制剂配合调理,对疾病的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进行了实例研究,对微生态制剂调理法治疗和控制草鱼疾病做出了初步研究和分析,肯定了微生态制剂调理法对草鱼四病预防、控制及治疗上的明显效果和优势。
一、基本情况
唐山市玉田县一养殖户养殖草鱼的池塘面积为50亩,平均水深1.7米,精养,草鱼规格400g左右,投喂草鱼饲料和草料,今年7月2日,发现草鱼出现死亡,死亡数量4个,但鱼吃料情况正常,之后几天连续有死亡,死亡数量增至每天40-50尾不等,7月5日,养殖户按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期间使用含氯消毒剂、戊二醛制剂消毒,并拌料内服恩诺沙星等抗生素,5天后,效果不明显,草鱼死亡更加严重,死亡数量明显增加,每天死亡高达400-500尾,且鱼吃食不好,基本不吃食。
二、发病症状
患病的草鱼头部发黑,体表粘液增多,部分鳞脱落,皮肤充血发红,打开鳃盖,鳃丝分叉,污物粘附较多,个别草鱼开天窗,镜检未发现有任何寄生虫,鳃丝肿胀,充血,解剖观察,腹腔有积水,肝脏发绿,胆囊肿大,肠内无食物或存少许食物,肠壁弹性差,易断,有发炎症状,将病灶处取少许细菌分离培养观察,有2种优势菌落,怀疑为细菌性交叉感染,基本判断死亡原因为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和肠炎病这四病的混合感染。对池塘水质进行检测,发现氨氮、亚硝酸盐指标正常,PH较高达9.2,藻相观察,以裸藻和蓝藻占优势,藻相差。
三、治疗过程
根据该养殖户的草鱼发病特点、危害程度及水质指标状况,结合前期该养殖户用药史,我们主要采取池水解毒、调理水质及增强草鱼免疫力的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由于草鱼吃食不好,治疗过程中首先对草鱼停料以减少肝脏负担和污染水质,第一天上午,全池泼洒低聚糖863,用量为每亩一米水深使用200g,1小时后,换水20公分,换水完毕后,全池泼洒低聚糖863和鱼虾解毒安(每亩一米水深使用500g),下午,全池泼洒激安C(每亩一米水深使用200g)和速调107(每亩一米水深使用300ml),提高草鱼的体质和抵抗力,同时调节降低水体PH。第二天上午全池泼洒底改(每亩一米水深使用500g)和速调107,下午全池泼洒菌克27(每亩一米水深使用300ml)。第三天上午全池泼洒菌克27和速调107。在治疗过程中草鱼死亡明显减少,第五天,每天死亡4-5尾, 8天以后基本无死亡,吃食正常。
四、分析
草鱼细菌性疾病发生的原因:气单胞菌是草鱼患病的主要条件致病菌,气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引起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以及哺乳动物发病[1]。文献报道嗜水气单胞菌为引起草鱼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烂腮等症的主要致病菌之一[2,3]。水质恶化是草鱼患病的直接原因,草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除了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及草鱼本身的易感性,还需要特定的水体生态环境,此特定的水体生态环境既影响致病因子的活力,也影响着草鱼的抗病能力,与草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水环境中的透明度、溶解氧、pH值、亚硝酸盐及生化需氧量等对草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3,4]。
由于该养殖户的草鱼为细菌性交叉感染引起的赤皮,肠炎,烂鳃,出血综合症,且水质PH过高,藻相不良,同时草鱼肝胆状况严重,根据前期的用药史分析,单纯对水体消毒会杀死水体中裸藻和蓝藻,而这两种有害藻死亡会释放大量毒素,同时加重肝脏负担,故会造成草鱼死亡增多。由于使用消毒药后,赤皮,烂鳃等症状消失不明显,说明致病菌对消毒药物产生一定耐药性,故使用消毒药效果大打折扣,相反还对体质本身很弱的鱼产生刺激。而本实例中,根据上述情况,采用微生态制剂调理法,以解毒和水质调理为主,增加鱼体免疫力为辅助,同时用菌克27(成分为噬菌蛭弧菌)以生物手段控制细菌繁殖,完全规避了传统治疗方法的缺点,有效控制了疾病。通过本实例研究,微生态制剂调理法在控制和治疗水产疾病上可行性得到了肯定,其关键点在于对疾病情况的深刻了解和正确分析,同时微生态制剂调理法在治疗水产动物疾病上的不杀水,不损伤肝脏,不产生应激,不影响摄食等优点也为微生态制剂调理法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上的应用前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