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又红又痒,一直当结膜炎治却总不见好。”河南信阳女子罗女士6月25日来汉求医时,医生竟从她的眼睛里“捉”出两条活虫。“白白的,像棉线,镊出来放在盘子里还不停地蠕动!”昨天,武汉同济医院眼科教授刘恒明告诉武汉晚报记者,这是结膜囊吸吮线虫病—一种比较罕见的眼部寄生虫病,他从医40年,只碰到过5例。
湖北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研究专家董小蓉教授是结膜吸吮线虫的专家,她介绍,狗是这种寄生虫的主要传染源,罗女士养狗两年,经常和狗睡在一张床上,基本可以判断是狗传染给人的。
两条活虫在眼里钻出钻进
刘恒明回忆,当天罗女士就诊,一进来就说左眼不舒服,很痒,有灼热感,总想要用手去揉,已经快1个月了。当地医院都说是结膜炎,但奇怪的是,点眼药水后眼睛红痒的症状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刘恒明扒开她的眼皮一看,结膜红红的,充血很厉害。突然,他发现在左眼上眼皮和眼球之间有个“棉纱线头”一样的东西在蠕动。
这是什么东西?在裂隙灯显微镜下仔细查看后,刘恒明惊得倒吸了一口凉气:两条细细长长的乳白色半透明线虫从患者结膜囊里钻出来,快速地蠕动,很快又钻回了结膜囊里。
必须马上把虫子取出来!刘恒明给罗女士点了几滴局麻眼药水,三四分钟后,受到麻药刺激的两条虫子接连从结膜囊里爬了出来。他赶紧用镊子夹住虫子的头,轻轻地把它们拽了出来。放在盘子里一看:一条长2厘米,一条长1.5厘米。
按照虫子的特性,受到麻药刺激后,会马上从里面钻出来。等了五分钟后,仍旧没有虫子爬出,刘恒明确定应该不会有成虫了。他用生理盐水为罗女士冲洗眼睛后,给她点上了抗生素眼药水。
患者常与宠物狗睡一张床
“身体细长、乳白色、半透明,还有小锯齿,寄生在眼睛里。”刘恒明仔细观察虫体后,认为这是结膜囊吸吮线虫。
这么长的虫子是怎么钻到罗女士眼睛里的呢?罗女士说,家里养了两年狗,有时候狗会在床上和她一起睡觉。“罗女士很可能是与家里的宠物狗过度亲密,或是摸了狗后没有洗手就揉了眼睛染病的。”刘恒明分析。
刘恒明告诉记者,这是一种罕见的眼部寄生虫病,他从医40年来,只遇到过5例这样的病人。“之前的一位病人,虫子还钻进了视网膜里。当时以为是视网膜肿瘤,切下来一看,才发现是虫子,有七八条,还是活的。”
结膜吸吮线虫一旦进入人眼内,人开始会感觉眼睛很不舒服,有异物感、刺痒、刺痛,眼内分泌物变多。但如不及时治疗,虫子在眼内停留时间过长,很容易引起角膜溃疡,影响视力。“万一钻到眼球里面就更麻烦了,会造成眼内感染直至失明。”
果蝇是寄生虫的中间媒介
董小蓉教授主要研究对象正是肺吸虫和结膜吸吮线虫,她介绍,这种寄生虫确实很罕见,寄生在眼睛的结膜囊里,靠吸吮眼睛的分泌物和眼泪为生,因此而得名,成虫有5—20毫米长。狗是它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和兔子。
“夏天经常能看到的一种果蝇是结膜吸吮线虫病的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董小蓉说,水果摊上放了几天不太新鲜的水果周围,经常有一种黑色的类似小苍蝇的虫子飞来飞去,这就是冈田绕眼果蝇,它最喜欢叮葡萄、杨梅和荔枝。
每年的6—9月是这种果蝇的繁殖高峰,除了喜欢围着水果飞,它还爱绕着狗猫的眼睛打转。它经常停留在狗的眼睛周围,舔食和吸吮狗眼睛里的分泌物和眼泪。董小蓉告诉记者,当果蝇舔过感染了结膜吸吮线虫的狗狗眼睛后,它就会把吸吮线虫的蚴虫吸入到体内,等它再舔其他的狗或人的眼睛时,就有可能感染。
董小蓉介绍,因为结膜吸吮线虫是亚洲特有的,所以也叫“东方眼线虫”。在我国,这种病主要发生在山东、江苏、湖北、河南和安徽,跟冈田绕眼果蝇的分布区域有关。“罗女士的发病时间和地点都恰好吻合。”
宠物患眼病“流泪”要警惕
董小蓉提醒养狗市民,千万别跟宠物过于亲密的接触,尤其是被让狗狗蹭脸,摸了宠物后记得一定要立即洗手。家里的宠物狗一定要定期驱虫。
怎么知道家里的狗猫是否染病?她表示,宠物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后会和人一样出现类似的症状:眼睛瘙痒、发红、分泌物增多,甚至流眼泪,这时要特别警惕。特别是发现狗和猫用爪子去挠自己眼睛时,要尽早带到兽医院去检查。
夏季易忽视的寄生虫病
曼氏裂头蚴病—吃了没煮熟的青蛙和蛇肉。
在烹饪青蛙或蛇的时候,从表面看好像已经熟了,其实里面可能没有熟透。像那种爆炒田鸡,骨头旁边的肉可能就没熟透,吃了半生的蛇或青蛙,很可能感染曼氏裂头蚴病。一些农村还有生吃青蛙、生吃蛇胆、喝蛇血,用青蛙皮和蛇皮敷伤口的习俗,也很容易感染曼氏裂头蚴。
姜片虫病—生吃荸荠、菱角等水生植物。
这些水生植物容易附着姜片虫囊蚴,最好煮熟了再吃。如果一定要生吃,记得要刷洗洗净后削皮,用开水烫一烫后再吃,特别是不能用嘴去啃咬皮。
肺吸虫病—吃了半生不熟的溪蟹
夏天很多人喜欢到山里去玩,在溪涧里经常能发现小螃蟹,有人会拿来煮着、烤着吃或用酒泡着做成醉蟹。溪蟹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一旦没有煮熟煮透,人吃了后就容易感染肺吸虫病。
蛔虫、鞭虫—吃了不干净的瓜果
田地里瓜果上容易沾染蛔虫、鞭虫等虫卵,没有洗干净就吃,虫卵会进入消化道,在体内孵化成成虫。
本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龚勋
(责任编辑:UN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