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们养殖黄鳝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虫害问题,请问:究竟怎么防和治?
答:黄鳝由于在水里面,有的甚至在水下的土里面生活,发了病不易觉察,更不易治疗,即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黄鳝病与其它水产动物一样,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如何防病,我们一般总结为“三消毒”;第一为养殖环境消毒:分放养前消毒和放养后的日常消毒。在放养前一定要进行环境清理消毒,坑塘、水泥池及插入网箱的池塘、稻田和湖汊,都要消毒,一般用生石灰化水泼洒,每平方米150-200克,并搅拌于土里(稻田结合春耕)。新建的水泥池用漂白粉化水泼洒,每立方米用药4-6克。另外放养后在发病的季节,每半月要对养殖环境消毒,用生石灰每平方米14-20克;若用漂白粉每平方米0.4-0.5克,均化水泼洒。第二为黄鳝身体消毒,在放养前鳝体要用碘盐3-5%化水浸泡10分钟;然后检查,主要看黄鳝的肛门是否红肿,一般鳝都有不同程度的红肿,体内有寄生虫,要杀虫消炎(具体做法见后面的治病部分)。不能把细菌和寄生虫带入养殖环境。第三为饵料消毒,黄鳝喜食活饵及动物性鲜饵,往往会带有病原体,若是每天都投入,很容易导致发病。因此黄鳝的活饵和动物性鲜饵在病发季节,一般用碘盐3-5%化水泡10分钟,既消毒又调味,还增加微量元素。
问:黄鳝病害诊治是个技术较复杂的事情,能不能详细谈谈?
答:在人工饲养中,操作不当,管理不善或环境严重不良可导致黄鳝发病。正确诊断鳝病是有效防病治病的关键技术,鳝病的诊断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1、现场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诊断鳝病提供依据。黄鳝患病后,不仅在鳝体上表现出症状,而且在鳝池中也有各种不正常的现象。如有的病鳝身体消瘦、柔弱、食欲减退、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手抓即着,身体呈卷龙状;有的病鳝在池中表现出不安状态,上下窜跃、翻滚,在洞穴内外钻进钻出,游态飞速;有的体表粘液脱落、离穴神经质窜游并且相互缠绕翻滚。这些可能是细菌或寄生虫的侵袭或水中含有有毒物质或水温过高而引起的。诊断时应细心观察,一般由中毒引起的,基本上所有黄鳝都会倾巢而出;而由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只是部分病鳝离穴。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有毒废水流入鳝池,投饵、施肥是否过多而引起水质恶化,并对水温、水质、PH值、溶氧等情况作详细调查。总之,现场调查是诊断鳝病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2、鱼体检查:一般采用刚死去未腐烂变质或快死的病鳝,鳝体应保持湿润,方法是按照先体表后体内、先目检后解剖检查的顺序进行。 (1)体表检查:将病鳝置于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睛、体表、肛门、鳝尾等处细致观察,大型的病原体通常很易见到,如水蛭等。小型的病原体,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根据所表现的症状来辨别。 (2)体内检查:体内检查以检查肠道为主。解剖鳝体,取出肠道。从前肠剪至后肠,首先观察肠及粪便中有否寄生虫(棘头虫、毛细线虫等),然后看肠道是全部或部分充血,若呈紫红色,有时肛门都能见到充血,则可能为肠炎病;若有虫为寄生虫伴发肠炎。 在诊断过程中,应以现场调查结果和鳝体检查的情况综合分析,找出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制定出合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问:养的黄鳝发病,无论怎样看也不清楚是什么病,能把常见病给我们详细讲讲吗?
答:一般黄鳝常见病害有这样几种:
1、赤皮病:又叫赤皮瘟、擦皮瘟。此病大多是因鳝鱼的皮肤在捕捞或运输时受伤,细菌浸入皮肤所引起的。体表局部出血、发炎,尤其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病灶,严重时可腐烂至骨,病鳝身体瘦弱,春末夏初较为常见。
预防方法:(1)放养前用1/20万至1/5万的漂白粉浸洗鳝体约半小时。(2)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挂篓进行预防(每平方米用0.4克,入池用2-3个篓,小池用1-2个篓)用竹子搭成三脚架放在池里,再用绳子把篓吊入水中。(3)在捕捞和运输种苗时,操作要小心,勿使鳝苗受伤。
治疗方法:(1)用漂白粉在全池泼洒,每立方米1克,兑成溶液泼匀,也可结合挂篓治疗,方法同上。(2)用磺胺噻唑拌料投喂,第一天按池内鳝量每50公斤用药5克,第2-6天用药减半,方法是把药拌入适量的面粉糊内,晒干后投喂。(3)用10%食盐水洗擦患部,或把病鳝放入2.5%的食盐水内浸洗15-20分钟。(4)每立方米用明矾0.05克泼洒,两天后用生石灰25克泼洒水面。 2细菌性肠炎:又叫烂肠瘟,乌头瘟。病鳝行动缓慢,停止摄食,头部显得特别黑,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粘液流出,重者发紫,肛门外翻,很快死亡(此病一般在4-7月份发生,流行较快)。
预防方法:在发病季节每10-15天用漂白粉消毒一次,每平方米1克。 治疗方法:发病期间,连续7天,每天1次泼洒25克生石灰/立方米水面,再结合以下治疗:(1)用磺胺噻唑每50公斤黄鳝用5克拌料投喂,2-6天后减半继续投喂。(2)用大蒜每50公斤鳝种5克拌料投喂,2-6天后减半继续投喂。(3)用十滴水,每50公斤黄鳝用20毫升拌料投喂,连喂3-6天。
3、毛细线虫病:病原体为毛细线虫,虫体白色,细长如线,体长在2-11毫米,病鳝时常将头伸出水面,腹部向上,食欲减退或不进食,体色变青发黑,肛门红肿。经解剖肉眼可见后肠有乳白色线虫,其头钻入肠壁粘膜层,破坏组织,导致肠中其他病菌侵入肠壁,引起发炎溃烂,如大量寄生可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1)药物清塘,用90%晶体敌百虫,每立方米0.05克全池泼洒,可预防此病。(2)每50公斤黄鳝用90%晶体敌百虫5-7克拌饲料投喂,连喂6天。(3)把兽用敌百虫片(0.5克/片)用水浸泡后碾碎拌饲料混合使用0.1%浓度,连喂6天。 问:敌百虫味道较重,伴在鳝饵料中黄鳝不吃,有没有其它的药? 答:有啊,用阿苯达唑(又叫肠虫清),每10千克饵料中拌药0.2克,连喂3天。用中草药更好,用贯众、荆芥、苏梗、苦楝树根皮等中草药合剂,按50千克黄鳝用药总量290克(比例为16:5:3:5)加入相当于总药量3倍的水煎至原水量的1/2,倒出药汁,再按上述方法加水煎第二次,将第二次药汁拌入饲料投喂,连喂6天。
4、棘头虫病:病原体为棘头虫,白色条状蠕虫,能收缩,体长8.4-28毫米。病鳝的食欲严重减退,或不进食,体色变青发黑,肛门红肿。经解剖肉眼可见肠内有白色蠕虫,吻部牢固地钻进肠粘膜内,吸取营养,以致引起肠道充血发炎,阻塞肠管,使部分组织增生或硬化,严重时可造成肠穿孔,引起黄鳝死亡。 防治方法:同毛细线虫病。另外病鳝的内脏要深埋土中,切不要乱丢,防备传染其它鳝鱼。
5、发烧病:由于高密度养殖,或者高密度运输,且时间长,黄鳝体表分泌的粘液在水中聚集发酵释放出大量热量使水温聚升(可高达50℃),溶氧降低,黄鳝焦躁不安,相互缠绕,造成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90%。
防治方法:(1)鳝池内可混养少量泥鳅(3-5%),吃掉残饵,并通过泥鳅上下窜,防止黄鳝相互缠绕。(2)黄鳝发病后,立即更换新水。(3)发病后在池中泼洒万分之六的硫酸铜溶液(每平方米洒40-50毫升)。(4)在运输前先经过蓄养,勤换水,使黄鳝体表泥沙及肠内容物除净,气温23-30℃情况下,每隔6-8小时彻底换水1次,或每隔24小时,在水中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用量为每25升水放30万单位,能收到较好效果。
问:我们有时看见绞缠成一团的鳝,用手都掰不开,不知怎样做才好?
答:用手是掰不开的。直接用水管冲水,对着黄鳝团冲开,但不要太大的水力。
6、缺氧症:多发生于高温闷热天气,气压低,水面温高,黄鳝无法探头呼吸空气,造成肌体呼吸功能紊乱,血液载氧功能剧减而缺氧。黄鳝频繁探头于洞外,甚至长时间不进洞穴,头颈部发生痉挛颤抖,一般3-7天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水体放鱼的缓冲能力,急救时可用盐化水泼洒,然后换新水。
7、萎缩症:高密度养鳝,长期投饵不足时,大小不均,黄鳝基础代谢定量值得不到满足,只有消耗肌体的能量来维持生命,从而产生肌体萎缩。 防治方法:分级饲养,增加食台和满足食量,饲料欠缺时降低放养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