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结核病,往往影响很多动物,包括野兔以及人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在各地的塞北兔时有慢性消耗性的疾病发生。
病原 引起伪结核病的病原体为伪结核那氏杆菌,系革兰氏阴性反应,常呈球状的短杆菌,或呈多形态性,无荚膜,不产生芽孢,有鞭毛,在内脏涂片中多呈两级染色的细菌。在80℃、5%的石炭酸溶液中可在5-10分钟内死亡,若在0.1%升汞溶液中于15-20分钟内能杀死此菌。
流行病学 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可经皮肤伤口、交配和呼吸器官而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内后,可使消化道受害,然后经淋巴管到肠系膜淋巴结,接着发生菌血症,而肝、脾和肺是最常受害的部位。随着向其他部位的血源性扩散,可见扁桃体感染。病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感染动物和啮齿类是本病原的贮藏所。除了兔和豚鼠外,牛、马、绵羊、猪、山羊、狐、毛丝鼠、禽、人和猴也能受害。 症状通常表现为慢性经过。病兔腹泻,食欲减退,拒食,行动迟钝,衰弱,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进行性消瘦。触诊腹壁,可能感触到肿胀变硬的阑尾。败血型的则很少见,没有异物性体征,只表现发热、沉郁、呼吸困难。
病理变化 原发性病变在肠道,可见小肠的淋巴结肿胀并坏死,最显著的病变在盲肠的阑尾和回盲部的圆小囊上。阑尾肥厚肿硬如腊肠,浆膜下有无数灰白色干酪样小结节,黏膜被干酪样变性的小结节覆盖。圆小囊肿大,存在同样结节。病变轻者,只有少量散发性小结节。肠系膜淋巴结经常受害,肿大若干倍并含有大面积干酪样坏死。还有肝与脾的大面积干酪样坏死,脾肿大。有时肺与肾同样受害。扁桃体、支气管淋巴结可能含有坏死灶。新形成不久的结节中含有白色黏液状物,陈旧的则为白色凝固的干酪样团块。 诊断 一般依靠发现典型的病变和分离病原菌来作出诊断。对临诊病例,可用粪便做培养。在许多慢性干酪样坏死结节中,细菌的培养结果是阴性。可再用凝集反应和血凝反应作辅助诊断。但要注意,不要与沙门氏杆菌、布氏杆菌等之间的交叉反应混淆。还要注意与结核病、球虫病的区别诊断。
防治方法 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清除病兔,消毒兔舍和用具,改善卫生条件,加强灭鼠工作,注意人身保护。快速血凝反应有助于识别和清除带菌者。 治疗可应用链霉素,肌注10万单位,每日2次,内服四环素片,每次1片(0.25克),每日2次。肌注氯霉素,每次1毫升(0.125克),每日2次;内服氯霉素片,每千克体重0.05-0.1克,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