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都县十直镇开封村,提起范淑英,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她曾经是一名曾经靠摆地摊、饲养林下土鸡谋生的农家女子,如今已成为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老板。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75年,范淑英出生在丰都县十直镇开封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是“老幺女”,父母比较偏爱,东拼西凑供她读到了初中毕业。
1993年,父亲将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0块钱放在范淑英手中,说:“孩子啊,你爸没啥子本事,今后的路要靠你自己去走。”
攥着带有父亲体温的一叠零零碎碎的票子,范淑英的反应就是继续念书,但转而一想,今后的学费生活费从哪儿来呢?父亲给的这些钱,和他说话的意思,不就是想打发自己出家门,独自去闯社会吗?
“当时,正是打工潮风起云涌的时候,农村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南下求职,对父亲的良苦用心,我很理解。”如今,说起当年父亲打算让她出门打工的事情,范淑英已经很平静了。
范淑英没有加入到打工大军之列,而是来到丰都县城,用父亲给的200元钱批购了一些服装,就近摆起地摊开始贩卖。受当时经济发展的制约,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普遍不高,虽然地摊上的东西谈不上档次,但非常适用,物美价廉,购买的人还是比较多,一天下来,除了成本和吃住开支,总能剩下个三五十元。
回家搞起林下养鸡
赚这样的钱本来很辛苦,而且也不容易,还要遭到相关部门和城管人员的围追堵截,原因是范淑英没有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没有主动缴纳市场管理费。“如果让他们逮到了,就要受罚,甚至有可能没收衣物。”范淑英说,她只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与城管人员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
很不幸,在一次“躲猫猫”途中,范淑英的钱包弄丢了,那里面有1300多元现金,是她辛辛苦苦摆地摊近一个月赚来的汗水钱啊!此事对范淑英的打击很大,伤伤心心地大哭一场后,她开始反思:“摆地摊日晒风吹雨淋,还要‘躲猫猫’,整天提心吊胆,这哪里是一个柔弱女子干的事,干脆回家另谋发展!”
经过一番思考,范淑英决定用摆地摊8个月来积攒的近万元资金,来发展林下养殖土鸡。“当时,还没有林下养殖一说,许多农户只是散养,数量也不大,更没有形成规模。”但范淑英说,她觉得这散养的鸡好吃,肯定喜欢,就引进1200只芦花鸡苗。
饲养了近5个月,这批芦花鸡苗终活下来922只,体重均达到4斤以上。这一次,范淑英吃了没有经验的亏:没有提前联系买家,销售成了难题,只有眼看着这些鸡每天消耗200多斤粮食。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的努力,范淑英终于同县城内多家酒店、宾馆达成了供需协议,卖出了这批土鸡。
加工土鸡创办企业
养殖林下土鸡,并没有给范淑英带来多少利润,但她善于分析总结,并乐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养殖纯正的优质土鸡,首先要解决鸡苗的来源;而自繁自养土鸡,必须要开展孵抱和育雏,如果养殖经验不够,养殖规模又不大,成本势必会相应增加。”养殖大户的经验谈,使她如获至宝。很快,她购回一台小型全自动孵化机,决定尝试自繁自养,以成本。
事实证明,自繁自养土鸡,不仅省工省时,而且孵抱成本仅为直接从种鸡场引进鸡苗的40%左右,土鸡质量也不再受引进鸡苗限制。
这一次的成功没有冲昏范淑英的头脑,反而给她提了个醒:我的优质土鸡如果要在当地有良好的口碑,拥有稳定的市场,就一定要有相应的产销能力,否则就只有按当地的普通土鸡价格销售。
“为此,我开始计划规模养殖,逐步扩大鸡群以成品鸡上市量,这样来稳定占领一个销售渠道。”范淑英说,由于资金比较缺乏,她的计划进展较慢。
就在这时,城内一家加工制作麻辣鸡块的作坊老板主动找到她,要求与她建立长期稳定供需关系。不过在商谈具体事宜时,双方因心理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后不欢而散。但这件事让范淑英看到了商机:按当时市场行情,每斤活鸡仅卖八九元,一只鸡也就卖四五十元,但如果制作成麻辣鸡块,价值却是原来的两倍多。
“我有自己的养殖场,有足购的原料保障,为什么不自己制作麻辣鸡块呢!”范淑英说,她决定走一条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路子,增加养殖附加值。
说干就干。范淑英买回《家常菜谱》、《川菜大全》等书废寝忘食地钻研,照着书本翻来覆去地实践,请来餐饮界人士品尝,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随时调整口味。由于坚持选择土鸡,加上精致的配方和科学的工艺,终范淑英研制出“麻而有度、辣不上火、肉嫩细脆、肥而不腻”的“孙记麻辣鸡”,一举获评“丰都县地方风味名菜”、“中国名小吃”称号,还先后两次登上舞台,渐渐地,“让事实说话,让口味作证,让品牌走进千家万户”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