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出血症(也称兔病毒性出血病)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兔的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接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学
兔出血症病毒,属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
本病毒在感染家兔血液中4℃9个月,或感染脏器组织中20℃3个月仍保持活性,肝脏含毒病料-8~-20℃560天和室温内污染环境下经135天仍然具有致病性,能耐pH3.0和50℃40分钟处理,对紫外线及干燥等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强。l%氢氧化钠溶液4小时、1%~2%的甲醛溶液或1%的漂白粉悬液3小时、2%农乐溶液1小时才被灭活,常用0.5%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兔与带毒兔,病毒主要存在于肝、脾、肾,其次是肺、肠道及淋巴结。
传播途径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伤口、黏膜及生殖道传染。尚无由昆虫、啮齿动物或经胎盘传播的证据。
自然条件下只感染家兔,毛用兔比皮用兔易感,尤其是长毛兔最为易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北方以冬春季多发。主要侵害2月龄以上的青年兔,成年兔和哺乳母兔病死率高,哺乳期仔兔则很少发病死亡。本病发病急,高死率高,常呈暴发流行,传播迅速,一旦发病,常在2~3天内迅速传遍全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达95%以上。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自然感染为2~3天,人工感染为1~3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兔出血症的感染期为60天。
根据病程分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多见于非疫区或流行初期。病兔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急性型:病初高热达41℃以上,尔后体温急剧下降,病兔抽搐、尖叫。病程约1~2天。死后呈角弓反张,鼻孔流出红色泡沫状液体。
慢性型:多见于老疫区或流行后期。潜伏期和病程较长,体温轻度升高,精神不振,迅速消瘦,衰弱而死。有的耐过,但仍带毒成为传染源。
4 病理变化
以实质器官淤血、出血为特征病变。如鼻腔、喉头及气管黏膜血淤或弥漫性出血。肺淤血、水肿及出血。心包积液,心包膜、心肌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尤以心房及冠状沟附近明显。肝淤血肿大,间质增宽,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的肝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脾肿大,呈蓝紫色,肾淤血肿大,表面散在针尖大出血点。胃内容物充盈,黏膜出血或脱落,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有小点出血。膀胱积尿,黏膜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脑和脑膜淤血、水肿。
5 诊断
5.1根据临床症状和典型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血凝抑制试验(HI)。
病原鉴定: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电镜负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组化试验。
血清学检查:血凝抑制试验、间接或竞争ELISA。
病料采集:采集病兔的肝组织备用。
5.3鉴别诊断
应与兔巴氏杆菌病、魏氏梭菌病相区别。
6 防治
在疫区于发病季节前用兔瘟疫苗免疫。发生兔瘟时,扑杀发病兔和同群兔,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受威胁地区的兔做紧急预防接种,并采取一般性的综合防疫措施。病死兔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对被污染的兔舍、环境、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