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激素(Pheromone)一词由研究人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是由两个古希腊词pherein(传送)和hormone(兴奋)合成的。外激素被认为是一类能够激起同种异性动物性反应的化学信息素,在行为和性的相互作用中以及在繁殖的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外激素由成年动物分泌,通过呼吸施放出来。一般认为,外激素由公猪呼出后达到母猪的鼻孔中,就可刺激母猪嗅觉系统上皮上的神经细胞受体,母猪于是就会出现表现为交配行为的反应。公猪的外激素“雄烯酮(雄留一16一烯一3一酮)”和“雄烯醇(雄带一16一烯一3一醇)”已知可在母猪引起性行为伉重要因子,属于至今为止各种动物中已辨明化学结构的18种具有外激素功能的化学物之列。同属这一列的还有在人测定到的一种外激素:雄甾一4,16-二烯一3一酮。据估计,总共存在18种以上的类似的物质。然而,公猪的雄烯酮和雄烯醇不但在化学上已得到确定,并且已经生产出了喷雾剂和粉剂以用于养猪生产之中以及用于科学研究。根据过去20年间积累起来的有关知识,可以确定公猪外激素可以投入实际应用。据广泛报道,对母猪施用公猪外激素,可以促进母猪初情期的到来。报告还表明,公猪外激素还可影响母猪发情的节律和强度,并影响断奶至再发情的间隔时间。新组群的新母猪之间的打斗是养猪生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1987年进行于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刚进入保育舍的小母猪在入舍最初的90分钟内花去17%的时间用于相互打斗。因此,减少个体之间攻击行为的任何方法显然都是很有价值的。一次应用仅仅0.5微克的雄烯醇,就可减轻初情期小母猪之间的攻击行为和应激。施用公猪外激素后,小母猪可以相互刺激而使初次发情提前20天。1992年一项研究之后,已经充分确定,公猪的外激素雄烯酮可刺激初情期,而使发情提前。饲养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要理解猪表现的行为模式,然后提供尽可能符合这些行为要求的条件,以便增强猪的繁殖性能。多年以来人们就已同意,常规接触公猪是刺激小母猪提早初情期的有效方法。后来证明了,每天接触公猪一次以上的做法,可增强这一效应。据认为,母猪反应的增强是由于提供了更为频繁的公猪刺激,从而增强了刺激强度的缘故。然而,母猪反应的差异还有可能与一天中什么时间实施公猪刺激有关。获自其它动物的有限数据表明,雌性动物垂体的黄体生成素分泌量具有周日波动的特性,就是这个因素控制着卵巢中黄体的发育。这种波动频率模式表明,与繁殖有关的(即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心)内分泌周期性活动在一天的过程中是有变化的。早在1989年,研究人员就提出,这一变化可能意味着外激素对初情期或常规发情的刺激实施于下午比实施于上午更加有效。10年后,澳大利亚的研究未能证实这一看法,但那次研究只用了16头小母猪,所以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才能得出有结论性的结果。有人还是根据澳大利亚的研究结果,认为应用外激素的理论有助于解释在夏季常见于猪群中季节性不育。成年母猪本身也会产生外激素,并且据认为这些外激素不利于对其它比较年轻母猪的交配结果。通常,公猪产生的外激素能够克服成年母猪的影响,但最好将新母猪与成年母猪分隔开来,尤其在一年中比较温暖的季节中交配时更加需要这样做。数年前的研究中获得证据表明,还有二个因素。也影响猪的所谓夏季不育综合征。一个与母猪受胎后最初几天内接触公猪有关,这可能是因为公猪外激素作用的结果;另一个因素是将母猪或新母猪始终饲养在靠近公猪的环境中。为了提高配种的成功率,应在发情检验前将公猪饲养在完全隔离的另一栋猪舍或另一个区域内。只要这样做,在引进公猪进行发情检测时,无论是经产母猪或是新母猪通常都会表现明显的呆立反射,这是因为母猪没有整天都接触公猪因而没有整天一直都在“反射”之中。此外,除了进行发情检测的时候以外,将公猪一直饲养在与母猪相互隔离的状态之中,可使母猪或新母猪较少有机会在临检测时就已经表现呆立反射。发情检测中众所周知的困难,可通过适当地刺激母猪的发情周期而加以克服,尤其是在夏季的时候。无论是进行人工授精还是采用自然交配,天气炎热时,猪场中都需要有较多的公猪在配种前来对场内的母猪进行刺激。现已知道,夏天时,大多数公猪的性活动都不如冬天时那么活跃,其外激素分泌较少,精液质量也比较差。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在配种时增强公猪刺激力度的方法。目前世界市场上含化学合成“公猪气味”的喷雾剂和粉剂,可用来施用于母猪的鼻端。例如,南非的产品Servistim100就是一种,该产品含雄烯酮,为100毫升装。雄烯酮制剂可用作启动性外激素,就是说,它可在母猪触发一系列神经一内分泌反应,或者作为一种信息素而引起行为活动或性活动的改变。这些效应在1999年得到了实验证实,支持了生产实际中的观察结果。如今,我们可以说出喷雾公诸外激素的许多好处,首先就是它可刺激母猪,使母猪开始发情,这包括使小母猪提前达到初情期。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雄烯酮的作用都可帮助管理人员更准确地检测到母猪发情的开始。采用了这种产品,可减少猪群中母猪的空胎无数,从而提高猪群的繁殖率。由于猪场中都越来越多地应用人工授精,我们可通过应用这林产品来增强母猪在人工授精中的性反应;同时,应用这种产品还对夏季不育的问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关文章
-
薯类收获机的保养注意事项
由于薯类收获机工作量大,耗费功率也大,故对其保养很重要。第一作业完成后,首先要清除收获机部件上的泥土,每天都要清除机器上各部分残存的马铃薯壳、碎茎秆及其他附着物,特别要彻底清除杂草等附着物。收获机使用一周后,要对万向节、轴承等加注黄油,并对其他润滑点进行检查和补充。第二检查收获机皮带的磨损情况,如果收获机皮带磨损严重,...
2200 动物饲养 畜牧教程 家禽养殖指南 -
关于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
成鳅养殖技术 1、池塘养殖(1)鳅池条件:养殖泥鳅的池塘可大可小,几十平方米的小池塘,乃至凡公顷的大池塘都可采用。另外,还要考虑要有充足的水源。泥鳅对池塘的要求较低,只要池塘深达到1米即可采用。为防止泥鳅逃跑,应夯实加固池埂,并在进排水口处设置双层密眼拦网。池底淤泥厚度20~30厘米作为泥鳅的生活场所。(2)鳅种放养:...
840 动物养殖知识 家禽养殖禁忌 畜牧科普 -
黄粉虫幼虫生长蜕皮原因
黄粉虫与其他昆虫一样,属于外骨骼动物,由于其表皮坚韧(即外骨骼),属于非细胞性组织,伸展性很小,当幼虫营养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蜕去旧表皮,形成面积更大的新表皮,才能使虫体进一步增大。蜕皮现象一般只发生在幼虫时期,其他虫态不蜕皮。在蜕皮时间上,黄粉虫幼虫约1周左右蜕1次皮。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幼虫蜕皮顺利,否则将...
2270 养殖手册 黄粉虫幼虫生长蜕皮原因 黄粉虫养殖技术 养殖 -
母兔哺乳期的管理要点
母兔在哺乳期间,每天可分泌乳汁60-150毫升,高产的母兔每天泌乳量可达150-250毫升,甚至300毫升。与牛、羊奶相比,兔奶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要高得多,矿物质高1倍多。在哺乳母兔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检查哺乳情况:在哺乳期内,要经常检查母兔的哺乳情况。若母兔泌乳旺盛,仔兔吃饱后腹部胀圆,肤色红润光亮,...
1209 养殖手册 母兔哺乳期的管理要点 兔子养殖技术 养殖 -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猪的一种多型性疫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急性者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慢性者则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和淋巴结脓肿。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在集约化养猪场中,其发生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养猪业危害较大,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国外1945年首次报道本病。国内最早是于1949年在上海首...
666 养殖手册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养猪技术 养殖 -
猪霉菌毒素中毒防与治
预防措施一、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喂猪。二、对轻微发霉的玉米,用1.5%的氢氧化钠和草木灰水浸泡处理,再用清水清洗多次,直至浸洗液澄清为止,但处理后仍含有一定毒性物质、须限量饲喂。每吨饲料中添加200-250克大蒜素,可减轻霉菌毒素的毒害。三、选择有效的毒素吸附剂。目前效果比较好的毒素吸附剂有百安明、霉可脱、脱霉素、霉...
1041 养殖手册 猪霉菌毒素中毒防与治 养猪技术 养殖 -
甲鱼病的几种常用治疗方法
注射法(1)适用范围 适用于病情严重的鳖,是一种促进病鳖快速吸收药物,发挥药物疗效的给药方式。(2)使用方法 注射部位一般在后肢基部,注射前,应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部位消毒,根据鳖的大小,选用25mL的注射器,5号~7号针头,针头与注射部位表面成约10度角,注入深度为1cm~1.5cm。注射的方式有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前...
1294 动物饲养技术 农业养殖技术 家禽养殖技术 -
降低猪场臭气饲料策略
臭气为养猪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人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之道,改变饲料可能为一种比较容易,合乎成本而有效的方法。1、使用氨基酸平衡饲料以实用性玉米-大豆粕饲料喂肉猪,若将饲料粗蛋质含量由13%降低至10%,而额外添加四种合成氨基酸(赖氨酸、甲硫氨酸、羟丁氨酸以及色氨酸),其效果最好。这种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料跟标准化饲...
2902 养殖手册 降低猪场臭气饲料策略 养猪技术 养殖 -
母猪产仔多寡关键在配种
母猪有一种特异性的生理现象,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尤其在发情配种期间。但时间不长,一般青年母猪为3~5天,经产母猪2~4天。如果对发情期掌握不准,或错过最佳配种时间,不但很难配种,即便配上产仔数也很少。生产实践证明,母猪配种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母猪的生殖生理规律一般本地母猪3月龄左右,外国及杂种母猪4~5月...
1673 养殖手册 母猪产仔多寡关键在配种 养猪技术 养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