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毒性因素
引起猪后躯瘫痪的中毒性因素有许多,如饲料品质不良、长期饲喂或一次大量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饲料加工调制方法不当、对部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如棉籽饼、菜籽饼、马铃薯等未作去毒处理,或饲喂方法不合理等均可造成中毒,引起猪后躯瘫痪。这类疾病通常能根据病史、现场调查及临床表现等作出初步诊断。如食盐、酒糟中毒。
食盐中毒的症状:病初表现极度口渴,黏膜潮红,口唇肿胀,继而出现兴奋不安,无目的地徘徊,转圈,肌肉痉挛,呈犬坐姿势,最后四肢瘫痪,不能站立。
酒糟中毒的症状:体温升高,呼吸迫促,体表有皮疹,腹泻,粪便带有黏液、恶臭。而菜籽饼、棉籽饼及马铃薯中毒,它们多是因为含有毒物质而未经脱毒就被超量采食所致。
菜籽饼中毒的临床表现为病猪不时做排尿状,排尿次数增加,黏膜发绀,鼻孔流出粉红色泡沫状液体,粪中带血;
棉籽饼中毒后,病猪表现为喜喝水,但尿量少或排尿困难,常出现血尿或血红蛋白尿,结膜初充血,后黄染,视觉障碍、失明;
马铃薯中毒多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病初兴奋不安、狂燥、有呕吐、腹痛症状,短时间转为沉郁、昏迷或抽搐,后肢无力,呼吸微弱,共济失调,瞳孔散大,头颈及眼脸发生水肿。
二、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猪后躯瘫痪病可分为传染性因素和寄生虫性因素。
传染性因素
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猪只发病,多波及全群,并且全群具有同样的临床症状这一点与中毒性疾病相似,但此类疾病体温多升高。
有的传染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发生在7~9月份,主要侵害小猪;猪李氏杆菌病多在冬季或早春寒冷季节发生;肉毒梭菌中毒症多在炎热夏季发病;猪伪狂犬病多发生在冬春两季;猪巴氏杆菌病以秋末春初气候昼变季节发生较多。除此以外,在临床上,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表现除具有高热稽留,嗜睡、喜卧等一般症状外,患病妊娠母猪突然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公猪多发生一侧性睾丸肿胀。猪李氏杆菌病表现仔猪多呈败血症经过,病情较轻的有神经症状,常呈现运动失调,做圆圈运动或无目的地行走或头抵地不动,有的侧卧于地,四肢呈游泳状划动,较大的公猪行走时,步态强拘,病重的表现两后肢瘫痪,不能站立,拖地行走。猪肉毒梭菌中毒,主要表现肌肉进行性萎缩和麻痹症状,由头部向后发展,吞咽困难,耳下垂,肢体软弱至麻痹而卧地。猪伪狂犬病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神经症状、兴奋、唇颤,无目的前进或做圆圈运动,叫声嘶哑,四肢麻痹,卧地不起,四肢做游泳状动作。但各病猪均不出现剧痒症状。猪巴氏杆菌病体温高达41℃以上,张口呼吸,黏膜呈蓝紫色,口鼻流出泡沫带血样的鼻汁,呈犬坐姿势。咽喉部有热痛性肿胀、坚硬、严重时可波及耳根和颈部。
猪瘟、猪丹毒也可导致后躯瘫痪。猪瘟能够侵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率及致死率都很高,流行猛烈,高热稽留,初粪便色黑、干硬,如粪球,后腹泻,各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而猪丹毒现在比较少见。猪伪狂犬病后期也表现为后期麻痹,此病一般为散发,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温暖季节较多。临床表现兴奋不安、狂燥、横冲直撞、流涎、攻击人畜,常钻入垫草中,遇有声响立即跃起,无目的乱跑,吞咽困难,最后后躯麻痹,卧地不起。猪传染性脊髓炎,病初体温高达40℃~41℃,重病猪出现眼球震颤,头颈后弯,肌肉抽搐,呈犬坐姿势或一侧横卧,声响或触摸引起四肢的不协调运动。
此外,还有些传染病发作时,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异性。如水肿病多发生于5~15周龄断奶前后的仔猪,布氏杆菌病主要侵害妊娠母猪,多发生于怀孕后30~50天或80~110天。而猪脑膜炎性链球菌病多发生于育肥猪和仔猪。水肿病临床表现为头部水肿,惊厥、昏迷、共济失调、皮肤感觉过敏,触之惊叫,后迟钝。布氏杆菌病主要症状是怀孕母猪流产、流产前表现为自阴道内流出灰黄或灰红褐色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弱胎。猪脑膜炎型链球菌病在临床上以两侧或一侧性颌淋巴结肿胀多见,体温升高到41℃以上,眼结膜充血、流泪、有浆液性鼻汁,颈、腹和四肢下部皮肤发紫,呼吸啰音等,严重的可引起后躯瘫痪。
寄生虫性因素
引起猪后躯瘫痪的寄生虫主要有弓形虫、肾虫和蛔虫。其中猪弓形虫病较多见,其症状相似猪瘟、猪丹毒,与它们的区别在于:病猪皮肤上的红斑不凸出皮肤表面,且无棱角,腹股沟淋巴结肿胀明显;另外,病猪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猪蛔虫病主要侵害3~6月龄仔猪,当蛔虫幼虫移行到肺脏时,可引起猪蛔虫性肺炎,表现咳嗽,呼吸困难,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卧地不起,多形成僵猪,有时也引起黄疸、肠堵塞或肠破裂。
三、营养代谢因素
营养代谢性因素引起猪后躯瘫痪多为日粮饲喂数量不足或需要量增加,日粮中营养不平衡造成的。其中以维生素、矿物质的缺乏最为常见。这些疾病通常能根据饲养条件的调查、生理状况和生产性能的了解和临床特征作出鉴别诊断。如佝偻症和低血糖症,它们只发生于仔猪,而产后瘫痪只发生于产后母猪,白肌病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仔猪佝偻病的典型症状是小猪长骨骨端粗大,肋骨与肋骨软骨连接处明显肿大,并形成圆形结节,四肢关节骨骼肿胀,呈二重关节,站立时,四肢弯曲,严重的呈“X”或“O”状肢势。低血糖症多见于出生后一周以内的仔猪,主要发生冬春季节,表现四肢绵软无力,步态不稳,后卧地不起,痉挛抽搐,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母猪产后瘫痪,表现四肢发硬,步幅不均及共济失调,站立困难。卧地不起,痛觉反映渐次低下,肛门反射消失并松弛。
另外仔猪缺铜也引起后躯瘫痪,而大猪很少发生。仔猪缺铜时,共济失调后肢叉开,弯曲呈蹲坐状,急转弯时易摔倒,后躯麻痹,卧地不起。
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K缺乏时,将引起各年龄猪的发病。当维生素A缺乏时,皮肤干燥、瘙痒,常发生皮炎、皮疹,严重的引起共济失调,步样不稳,及后躯瘫痪。维生素B1缺乏时,除了会引起后躯瘫痪外,主要表现肌肉萎缩。维生素K缺乏时,皮下出血部明显肿胀、跛行、贫血、卧地不起。
白肌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多发生于二月龄的仔猪和4~5月龄的育肥猪,病猪表现被毛粗乱,厌食,腹泻,喜卧,皮肤苍白,常见前肢跪地或呈犬坐姿势。该病是由于缺硒及维生素E所引起的。
四、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造成的猪后躯瘫痪主要有两种疾病:一种是遗传性佝偻病,另一种是仔猪先天性震颤。
遗传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性佝偻病相似,区别在于前者出生时健康,随后发生低血糖症及高磷酸血症。仔猪遗传性先天性震颤是以肌肉震颤,共济失调,难以站立和发出尖叫为特征,本病主要发生于英国的白肩猪和丹麦的长白猪。
五、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四种可引起猪后躯瘫痪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损伤等,也可引起猪后躯瘫痪。
对于损伤因素引起的猪后躯瘫痪,多由于摔跌、驱赶、碰撞等外力将骨骼或筋络损伤而发生瘫痪。特别是腰荐部剧烈外力作用后更容易引起后躯瘫痪。表现为健康猪因碰撞后,突然出现骨折或伤及神经,使之肿胀、变形和坏死,从而导致神经麻痹,或力学结构改变,发生后躯瘫痪。
产后瘫痪
本病是母猪产后数小时至5天内突然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
(1)病猪表现站立困难,后躯摇摆,行走谨慎,后躯不稳,肌肉有疼痛敏感反映,食欲锐减或拒食,大便干燥或停排,小便赤黄,体温正常或略偏低。缺奶或无奶。
(2)后期有知觉迟钝或消失,四肢瘫痪,精神萎靡程昏睡状态等神经症状。
防治方案
(1)妊娠母猪应喂全价饲料,尤其怀孕后期必须供足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品。
(2)防治便秘,多喂青绿牧草和菜,或每天拌料内服硫酸镁或硫酸钠30-100克。
(3)静注10%氯化钙30-50毫升。
(4)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0-150毫升。
(5)维丁胶性钙注射液4-8毫升,肌注,隔天1次,连用10-15次。
(6)选用乳酸钙或碳酸钙10-15克,拌料内服,每天1次,连用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