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养殖
一、选择适宜环境
大鲵人工养殖能否成功,养殖环境至关重要。
1.养殖水温要适宜。据多年观察,最适合大鲵生长的水温为16~22℃。在低山夏季温度较高,如果水温超过26℃,大鲵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有时会出现“夏眠”现象,温度过高还会导致大鲵死亡;但若海拔过高,环境温度与水温过低,大鲵有效生长时间短,生长速度较慢,养殖也不合算。因此,养殖大鲵,场址最好选择在海拔500~8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地区。
2.养殖水质要好。大鲵喜洁怕脏,对所处环境水质要求非常严格。野生大鲵一般在栖息在自然植被好、环境无污染,人类较少涉足的深山峡谷溪河中。山区人工养殖大鲵,水源最好选择有常年流水的小溪沟、泉水,也可利用水质清新的大中型水库的底层水,总之水质要清新、鲜活、无污染,溶氧量高,PH值呈中性。从山区农田、矿山流出来的水以及城市自来水,部分化学物质可能超标,不能作为大鲵的养殖用水。
3.养殖环境要安静。大鲵有喜静怕惊、喜阴怕凤习性,因此环境安静对养好大鲵非常重要。山区建大鲵养殖场,最好选择在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安静、阴凉的地方,并做适当遮掩。有的农户利用天然岩洞,或者在有水源的地方人工开凿隧洞养殖,既能保持恒温、避光、安静,又能防逃、防盗,养殖效果很好。
要达到以上条件,最好在大鲵原产地选择适宜环境建场。另外,山区夏季容易突发洪水,建场选址时还应做好防冲毁、防逃逸工作。
二、科学合理建池
1.建池。养殖场地确定后,应选择遮阴、避光,管理与进出水方便处建养殖池。由于大鲵在饵料不足、极度饥饿时有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自相残杀习性,因此养殖大鲵需要建大量小池,大小分类、分开饲养。养殖池一般采取砖混结构,每个小池面积根据大鲵大小确定,小时1~2平方米,大时2~4平方米,池形不限,但池高需在1米以上。池底支石板形成空隙,或放泡沫板漂浮在水面,供大鲵在下面躲藏栖身。池内壁需用水泥趟平抹光,以防大鲵逃逸或擦伤。每排养殖池间设走道,方便饲喂等日常管理。
2.进出水系统。每个养殖池都要设进水口与出水口,一般设在池的两端。为防止大鲵染病时发生交叉感染,每个养殖池进水口都要与主进水管道直接相连,从主管道进水。此外,养殖池底部还要设排污口,以排除大鲵粪便及代谢物,保持水质清洁。
三、种苗投放
1.购买。养殖户最好到就近的大鲵人工繁育中心购买人工繁育的健康无病种苗。目前大鲵种苗较贵,为确保养殖成活率,初养殖者最好购买重量在100克以上的大鲵苗,这样的种苗不仅易于成活,而且生长迅速。
2.投放。由于大鲵有凶狠好斗的生活习性,尤其是成年大鲵,因食物缺乏感到饥饿时,夜晚经常咬打,轻者受伤,重者甚至将小大鲵咬死吞食,因此养殖大鲵必须按照大小、强弱分类投放,适当稀养。一般根据养殖池与鱼苗大小,每池投放同规格的大鲵苗5~10条,鱼小时可密、大时宜稀。需要注意的是,因建池用的砖、水泥、石灰等都呈碱性,所以刚建好的养殖池不能马上投放大鲵种苗,必须先将池中灌满溪水浸泡2~3天,洗刷干净后将脏水放掉,再用水反复浸泡冲洗3次以上,直到灌入池中的水呈中性(PH值在7左右),才可投放大鲵苗。如果没有PH试纸测试,也可先在池中放黄鳝等鱼苗试养2~3天,确信没有问题后再投放大鲵苗。若是使用旧池饲养,需提前用1PPM的漂白粉和0.5PPM的晶体敌百虫浸泡消毒、杀虫,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方可投放大鲵苗。
四、饲养管理
1.投喂。大鲵的食谱非常广泛,各种鱼、虾、蟹、泥鳅、鳝鱼、蛙、蚯蚓、昆虫,以及猪、牛、羊、鸡等畜禽的内脏等下脚料均可投喂,但饵料一定要新鲜。山区人工养殖为解决长期投喂饵料问题,可附带养殖小杂鱼,或养殖蚯蚓、黄粉虫、蜗牛等。大鲵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长时间不摄食也不会饿死,但久饿后有暴食习惯,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现象,因此人工养殖大鲵应注意观察,根据水温、天气及大鲵摄食情况,定时、定量、均衡投喂饲料,促进大鲵健康生长。
2.管理。一要管好水,要始终保持池中有微微流水,池水鲜活、无污、溶氧量高,并保持适当水位,既要防止干池,又要防止水满鱼逃;二要控制好水温,特别是高温季节要加强换水,使水温始终保持在25℃以下;三要注意避光,日光较强时要及时搭设荫棚遮阴,防治强光直射养殖池;四要保持池内清洁,对大鲵粪便及反吐的残饵骨片等杂物要及时清除,防止水质腐败引发各种疾病;五要防逃防盗,特别是暴雨季节要仔细检查防逃设施,防止大鲵乘机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