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样性的地理、生态、气候条件,众多的民族及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之长期以来经过广大劳动人民的驯养和精心选育,形成了70多个各具种质特色的牛品种,地方品种牛资源可谓丰富多彩。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变及黄牛改良工作的大面积持续推广,地方品种牛的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个别品种甚至濒临灭绝。
遗传资源保护是关系到养殖业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在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15个地方品种牛进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名录,另有一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地保种工作者研究制定了各种地方品种牛保种规划及措施,陆续加强了保种工作。结合辽宁省国家级保护品种复州牛和省级保护品种沿江牛的工作实际,笔者对地方品种牛资源保护提出如下见解。
对保种目标的思考
从各保种单位制定的地方品种牛保护方案中看到,在介绍品种特征时,大多宣传耐粗饲、使役力强、发育快、成熟早、繁殖力强、寿命长、性情温驯、抗逆性强、肉质独特、屠宰率高、遗传性能稳定等等;在制定保种目标时,强调了核心群基础母牛头数、公牛头数及建立家系个数,确定了最低群体有效含量,控制每个世代近交增量范围等等。
保存未来不可预见利用价值的所有基因,都可能在类型、质量、数量上培育出新品种,这是传统的随机保种有利的一面,所以品种特征、畜群大小、家系数量、近交增量等都可以作为保种任务指标,但这不应是核心保种目标,而应该是品种的特色,而且具体到特异性状(特异基因或基因组合的表现)。地方品种牛既有共性又各具特性,有许多性状是很多品种都具有的,保种应对品种的重点性状重点保护,减少重复,特色性状必须确保不丢失,这就需要对地方品种牛的种质特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确定保种目标的依据是遗传资源调查和评估。我们应首先分析地方品种牛的特异性状,变无目标的保为有目标的保,变保品种为重点保优异特性。目前我们对各个品种牛的了解局限于外貌、生产性能、适应性等能够表面观察和度量的那些性状,很少掌握其内在特性,如特异抗病能力、特异敏感性等,缺少对制约抗逆性、早熟性、肉质、母性、体形大小和激素水平等内在因素及其有关基因的了解。
根据表型对地方品种牛的评估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我们需要完善评估体系,重点开展下列研究:一是进行地方牛种质测定或品种评价(包括生长发育、繁殖力、抗病性等等);二是用生理、生化方法研究各品种牛的血型、染色体等遗传标志,判断品种特性、品种来源及品种之间的关系,建立生产性能监测体系和记录体系。确定各品种的特点及其构成的特异性状,经过系统规划与优化,制定科学的保种方案。
可喜地看到,目前牛基因定位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已有许多经济性状位点被定位或发现了与其连锁的DNA标记,如牛的双肌基因、牛的weaver基因、牛的早期流产基因,牛产奶量和乳脂率性状的座位等,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研究成果完善保种目标、最大程度发挥保种牛的价值等值得思考。
辽宁省在复州牛、沿江牛保种目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确定保种群要保哪些特异遗传性状的具体目标,进而通过选择有意识地加强这个性状。如我们对保种牛实施检测体尺体重、繁殖率变化情况;用每个品种10头牛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育肥屠宰试验,掌握各阶段活重、增重效率、饲料转化率,经屠宰查验肌纤维细度、密度、大理石花纹、肉质、味道等;查验基因位点与产肉性能、肉质的联系等等。
对选育保种的思考
选育与传统的随机保种方法相反,要求有选择、缩短世代间隔、打破遗传平衡,使基因频率有所变动。“保种与选育利用并不矛盾,可以与其结合进行,关键是要有明确的保种目标”。通过本品种选育,能使地方品种牛优良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提纯复壮得以实现,通过选择,可以抵制突变、漂变、近交等对目标性状的不利影响。
辽宁省复州牛和沿江牛保种就实行了动态保种,保种群实行选种选配,加强选育,不断淘汰劣质个体,以达到缩小个体间差异、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的目的。
我中心2003年实测的复州牛数据与1986年相比,成年公牛平均体高增加2.7厘米,胸围增加12.7厘米,管围增加1.0厘米,体重增加69.3千克,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经过多年选育,复州牛的胸部和后躯明显增宽,身腰变长,体躯窄、尖斜尻等缺点逐步得到克服,效果非常理想,同时验证了选育保种的可行性。
所以我们对原属于役肉兼用的地方品种牛,根据养牛业发展的总体趋势,要逐步将其向肉用方向加强选育,特别加大对后躯丰满度的选择,改良体格结构,使其尽可能由役肉兼用的体躯结构向肉用方向转化,提高屠宰率、净肉率等肉用指标。
对保种方式的思考
地方品种牛保护的主要方法有活体保种、保存生殖细胞(胚胎、冻精、甚至卵母细胞)、保存DNA分子(基因组或某些特定的基因),但是由于相关的技术尚需完善以及某些性状的遗传基础尚未搞清,因此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以活体保种为主要方法,辅助以胚胎和冻精保存。
关于活体保种,保种群体的大小、世代间隔的长短、公母畜最佳的性别比例和可允许的近交程度等直接影响保种的效率,关键问题是如何控制近交造成群体有效含量下降,减少遗传多样性丢失,如采用各家系等数留种法、轮回配种制度等等。
各地均应用了或计划应用生物技术手段静态保种,目前主要包括活的胚胎和精液,其低温冷冻保存于液氮(-196℃)中,能较完整地长期保存一个可恢复生命的小群体,但易造成遗传漂变,所以对冻精库、胚胎库中的个体要定期进行后代产生和活体还原,在制作时就要留出质量检查的数量。另外,在-196℃液氮中保存家畜生殖细胞,不会导致其遗传结构发生变异的最低年限,尚有待于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并从理论上进行研究。
包括冷冻保存血样、组织和DNA片段,这种保种实施所需的时间短,能最大数量地保存遗传信息,遗传漂变较小,保存时间长,但建立与恢复完全生命群体的可能性较小,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将来一定会有所突破。
辽宁省制定的活体保种方案中,认为对牛保种时,其群体有效含量不应低于100头。按此要求,经过20代大约80~100年时种群的近交增量不超过10%的目标,核心群保存20头公牛和100头母牛比较适合,其中公牛间无血缘关系。静态保种计划是,保存经过后裔测定后被确定为系祖的种公牛冻精,考虑到冻精的受胎率及检测损耗,每头种公牛的冻精保存数量至少要在1000剂。按目前的冻胚移植水平,每个系祖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母牛至少要保留10枚胚胎,共计需要保存1000枚胚胎。
对开发利用的思考
地方品种牛的开发和利用是实施资源保护的主要目的,保存是利用的前提,是持续有效利用的基础;利用是保存的目的,是保存的合理方式,当前,人们对畜产品多元化的需求不断扩大、消费层面变宽,而名优产品和特殊产品的开发均需以地方品种资源为生产基础。这就为我们因势利导,以开发利用带动地方品种牛资源保护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根据市场需求,我们应大力推进地方品种牛产业化开发利用,真正做到以保为主,保用结合,以用促保。利用其原有知名度,把潜在商业优势充分发掘出来。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的重视,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参与,甚至鼓励国内外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地方品种牛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通过从形态(性状)、生理生化甚至DNA水平上开展地方品种牛资源的评估研究,确切定义我国地方品种牛的种质特性及其表现的形式,并揭示其遗传基础,以确定我国地方品种牛具有特殊遗传和开发利用价值的群体,提高各界对我国地方品种牛遗传多样性及其生物、经济学意义的认识,这对产业化开发工作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辽宁省正在对多年来利木赞改良复州牛而形成的部分杂交母牛群用复州牛回交,采用级进杂交方式,再经过两、三代后,其体内复州牛血液含量约占90%以上。选择理想的上述杂种公牛,用其与相同血液含量的母牛交配,改变其后躯发育不良的缺陷,增加体尺体重,这个牛群可视为复州牛的一个新品系——肉用系,如此既拓展了种质基因库,也拓宽了产业化开发的途径。(辽宁省种牛繁育中心 祁茂彬;金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