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粉是有待开发的较大的饲料蛋白资源,血粉中粗蛋白含量很高,潜在营养价值也很高。为了提高血粉的利用价值,前人开发了许多方法,然而现今的血粉问题较多,如消化吸收率不高,营养平衡性不佳(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高,异亮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少),以及血腥味比较大、适口性差等。由于血粉的上述营养缺陷,使得血粉在畜牧生产实践中,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所以血粉开发利用的缺陷。
1、发酵血粉的生产工艺
发酵血粉是将动物血液与透气性好的辅料以一定比例混合,接入特定的菌种,堆积发酵,然后干燥粉碎的产品。发酵血粉的开发由于投入低、耗能少而被公认为我国饲用血粉开发的一个方向。从现有产品水平来看,消化率、适口性以及营养平衡等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但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还存在许多差异。
1.1酸碱处理发酵法
1.1.1、酸碱处理发酵法的工艺流程
血粉(40%)——酸碱处理——配料(羽毛粉20%、棉籽饼10%、芝麻饼5%、麸皮15%,硫酸铵6%、骨粉3%、菌种1%)——搅拌混合固态发酵(36h)——干燥粉碎(40目~60目)——成品饲料。
1.1.2、生产操作具体步骤
400kg血粉与36kg硫酸混合进行酸化处理20min后,与200kg羽毛粉混合堆积min,然后均匀加入10kg生石灰进行堆积碱化处理min。最后均匀拌入60kg硫酸铵、30kg骨粉、100kg棉籽饼、50kg芝麻饼、150kg麸皮和10kg菌种均匀混合后拌入1300kg温水,待水分完全吸收后装罐推入发酵室进行慢温固体发醇。发酵前期0-18小时,30℃-35℃;发酵中期18-30小时,35℃-40℃;发酵后期30-36小时,40℃-45℃。将发酵后的血粉进行干燥并粉碎,即可成饲用价值较高的成品蛋白饲料资源。
1.1.3、产品营养价值
经酸碱发酵后的血粉,成黄褐色,具有浓厚曲香味,营养成分含粗蛋白60.7%,粗纤维4.3%,必需氨基酸总和40%~50%,其中亮氨酸与异亮氨酸的比例达到3:1,并富含多种维生素、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等活性物质。而且据检测,其氨基酸含量略高于秘鲁鱼粉,维生素含量远高于秘鲁鱼粉。并经动物试验难这种方法处理后血粉可完全替代鱼粉,而且可以减少饲料消耗量,提高饲料资源的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
1.2二次发酵法
传统的血粉发酵方法一般都是经过一次发酵。经过一次发酵,虽能改变血粉性能但粗蛋白含量、适口性、消化吸收率和营养平衡等改善情况远不如经过二次发酵后生产的血粉性能。
1.2.1、二次发酵血粉的工艺流程
菌种培养→原料配混→加血→接米曲霉(TN——10)→搅拦→第一次发酵→晒干→加血→接黑曲霉(UN——11)→搅拦→第二次发酵→散粉→晒干→质检→包装→入库。
1.2.2、具体操作步骤
用PDA培养米曲霉TN——10,该菌株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苹果味,能改变产品的适口性。用麸皮培养基培养黑曲霉UN——11,该菌种繁殖快,分解力强,能有效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
用皮粉、菜籽饼、棉籽饼、香油饼、酒精蛋白粉、上霉素渣6种粉料按一定比例混合1t,再按原料与畜禽鲜血的比例为6:5配比,加入鲜血。接入0.3%的已培养好的米曲霉(TN——10),用搅拌机搅匀堆积发酵(适宜温度为14℃~30℃),适宜湿度为60%~85%,料厚28cm~35cm),发酵18h后,翻料1次,30h后再翻1次,待发酵完毕后,将发酵后的物料晒干。
用第一次发酵后的成品载体,按6:5的比例(料血)加入鲜血,再接入0.3%的黑曲霉(UN--11),搅拌堆积发酵,发酵条件与第一次相同发酵中间翻料1次。将发酵后的成品散粉后晒干经质检后包装入库。
1.2.3、二次发酵血粉的营养价值
经过双菌株发酵的血粉,苹果味清香纯正,经试验证明确,喂二次发酵血粉的猪不仅不降低食欲,反而能明显增进食欲,可以认为,二次发酵技术彻底解决了血粉的适口性问题。为了提高产品可消化性,二次发酵血粉在生产技术上采取了下述技术措施:对于菌种,尤其是第二次发酵所用菌种,注重朝蛋白活力方向选育,用于发酵使血球结构变得易消化,底物游离态氨基酸含量增加25.3%,水溶物含量增加80.6%,另外,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酶类及一些活性物质尚有促进消化的作用;此外,在整个加工过程中,避免了血在粘稠状态下长时间高温处理,氨基酸遭受的破坏程度经,因而可消化性提高10.29%(较一次发酵血粉)。
血粉的严重缺陷之一是亮氨酸与异亮氨酸比例极度为失调,如蒸煮血粉10:1,一般的一次发酵血粉6:1,而经上述工艺生产的二次发酵后血粉在氨基酸平衡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经过多次动物试验证实:经过二次发酵血粉,粗蛋白达51%,消化率提高到83%以上,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天门冬氨酸5.29%、苏氨酸2.24%、丝氨酸2.80%、谷氨酸6.69%、甘氨酸2.94%、丙氨酸3.51%、缬氨酸3.72%、胱氨酸0.89%、蛋氨酸0.62%、异亮氨酸1.13%、亮氨酸4.87%、酪氨酸1.43%、精氨酸2.28%、色氨酸0.71%、脯氨酸0.22%),且富含α-淀粉酶、蛋白酶及β-簇维生素。二次发酵血粉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比例2.5%~5.0%。
2.热变性血粉
动物血液是缓冲溶液,其中存在着许多缓冲对,每一缓冲都由一弱酸与一带强碱的弱酸盐配成,血浆中有NaHCO3/H2CO3、NaHPO4/NaHPO4血浆蛋白盐/血浆蛋白,红细胞中有血红朊/血红朊盐(K.Hb/H.Hb和K.HbO2/H.HbO2等,其中在NaHCO3/H2CO3一对最为重要。一般NaHCO3/H2CO3的分量比率20:1,只要这个比率不变,血液的酸碱度能保持相对恒定,因此血液对酸碱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用动物血液制备的血粉也具有缓冲作用。具有缓冲作用的血粉饲喂动物必然会带来消化性差的后果。
2.1、热变性血粉工艺流程
新鲜畜禽血液------→变性血-----→原粉血-----→粉状产品(褐色)-----→ 处理血粉(黑色大颗粒)-----→粉状产品(褐色)
凝固定新鲜血-----→液体血-----→沉淀(黑色大颗粒)-----→处理血粉(黑色颗粒)-----→ 粉状产品。
2.2、热变性血粉的具体操作步骤
血液的热变在水浴中进行(水浴温度100℃)同时可以达到灭菌的目的,变性血粉不溶于水,其中含水溶性NaHCO3/H2CO3和NaHPO4/NaHPO4缓冲对先前,用水洗去,可降低血粉的缓冲力1/3左右。
将热变性的原血粉加2倍~3倍体积的水搅拌后放置15min~30min倾去上清液,沉淀再用2倍~3倍体积的水洗(同上)4次~5次,直到上清液无缓冲作用为止。最后沉淀用挤压法(或其它方法)挤去剩余水分,烘干后磨碎成粉。
2.3、热变性血粉营养价值
热变性法制备的血粉本身所包含的蛋白质是变性的蛋白质,变性蛋白质易消化,因为变性蛋白质紧密的高级结构被破坏,只剩下松散的一级结构,易被酶作用,但是鸡胃内食物酸化程度不够,造成了不利于饲料中其它大部分蛋白变性,于是消化酶对饲料中其它蛋白的消化受障碍。通过热变性而降低血粉缓冲作用,可以提高饲料蛋白的消化率,而且热变性血粉本身的粗蛋白含量达到50%以上,通过动物试验得到的结论是:处理血粉完全可以代替进口鱼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