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们不在我们两老身边的时候,这些小家伙就是我们的娃儿”王文付老人指着面前到处乱动、吱吱乱叫的“小伙伴”说道。王老所说的“小家伙”就是他和老伴儿养殖的600多只胖嘟嘟、毛茸茸的竹鼠。自从养殖竹鼠以来,王文付和老伴就有了依靠,有了寄托,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开心。
孝老爱亲好儿子
年近七旬的王文付老人一家世代都居住在永乐镇加勇村,该村座落在白竹山半山腰,海拔810米,属都柳江水系源头。由于地处大山深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部分群众依然过着靠山吃山,靠天给饭吃的生活,王文付的儿子王兴祥从小在“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的贫苦环境下长大,王兴祥一直励志要用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改变生活,在父母的大力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下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后,他顺利考入雷山县医院工作,看着年迈的父母,他觉得是该让父母享享福了,于是,他把父母接到县城和他一起居住。可是父母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还是喜欢在农村劳动,又自己悄悄的回到了家,他思前想后,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因为在外工作没有时间回家,让自己的父母变成了空巢老人,甚至有的老人生病住院也无人照顾,“养儿防老”成为空话。他不想让父母再回农村干苦力农活,也不愿让父母变成没有盼头的空巢老人,想方设法找些轻松的事情让父母做,在一次回家的途中,他偶然看到有人在卖野生竹鼠,价格还比较贵,他便有了想让父母养殖竹鼠的想法,由于当地山林较多,物交丰富,养殖竹鼠成本较低,便于管理又不会消耗太大的劳动力,再加之当地气候温和等条件比较适合竹鼠养殖。
王兴祥有这一想法后,便回家与父亲王文付交流,得到了王文付的赞同,就这样他们父子决定养殖竹鼠,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没有能力去购买种鼠,王文付老人亲自上山花费十几天的时间捉来了6只种鼠,就这样他开始了竹鼠养殖之路。
风雨之后见彩虹
2010年从6只种鼠开始到现在的将近千只的大规模养殖,王文付父子花了五年的时间蜕变,这五年的时间他们经历了很多,从起初没有资金买种鼠要自己上山捕捉,从对竹鼠一窍不通到熟悉竹鼠的生活习性,再到后来圈舍的几代更换扩大养殖规模,王文付说从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的这一路都是一笔宝贵的经验,他介绍说,竹鼠最初关在一个笼子里喂养竹鼠会打架,他一直很纳闷,后来经过翻阅书籍才知道竹鼠不是群居动物,强行饲养在一起不熟悉彼此的气味,以为是侵略者所以才会打架,因此,只有把两只幼鼠按雌雄分配在一起饲养就不会出现打架的问题。另外,在母鼠产仔以后,母鼠会去咬食幼鼠那是因为人为饲养的竹鼠,不能从自然界摄取应有的微量元素所致,给母鼠喂食一些微量元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老人说,刚开始养殖竹鼠的圈舍是一个木头的简易棚,但是由于竹鼠的牙齿很锋利所以经常会咬坏圈舍,后来改变成为水泥堆砌的圈舍,但是水泥堆砌的圈舍成本高不易于透气,经过两次的尝试最后决定使用地板砖和铁丝捆扎的方式制造圈舍。从最初的简易养殖棚到现在三层楼房的养殖基地他们用了五年的时间。
王老和他的“小家伙”们相处了五年,“小家伙”们也在今年用收益给老人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没有辜负王老一番努力和辛苦。
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经过五年的努力,王氏父子终于熬出来了,由于雷山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竹鼠先生 美食文化浓厚,且竹鼠肉质鲜嫩,味道独特,市场前景广阔。截止年10月,王文付通过售卖竹鼠已经收入近8万元,圈舍里面还存栏的竹鼠价值近20余万元,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想购买,但是王老为了保证竹鼠基地能正常运转,顺利繁殖小竹鼠,只进行小部分的售卖,王文付说,现在我们走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我决定扩大规模,带动我们加勇村的村民一起致富,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明年将带动10户以上农户进行竹鼠养殖。
老当益壮的王文付发挥着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条竹鼠养殖的致富之路,村里有很多村民到他的家里来讨教养殖经验,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养殖经验分享给大家,干劲十足地带动加勇村群众养殖竹鼠发展致富。
“起初养殖竹鼠真的不是为了要赚大钱,就是不想让父母感到孤独,让他们有事情做,现在看到他们在养殖竹鼠的道路上乐此不疲,还能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我也替他们开心”。王兴祥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