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俗称蚂蟥,是一种让人皱眉的吸血软体动物。在戴南镇黄夏村,有一位名叫杨广存的村民把它当成“宝贝”来养殖,闯出了一条“蛭”富路。
日前,记者来到了杨广存的水蛭养殖场,养殖场位于戴南镇黄夏村一条乡村小路边。一进养殖场,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挨一个的长方形水泥池,池子上方是遮阳网,两边是泥土,中间的水面上浮着一块块泡沫,泡沫上也有泥土。当记者问水蛭在哪里时,杨广存笑了。他跳进池子,从泡沫的泥土上拿了个圆形卵状的东西上来。当他剥开这个卵状物时,几十只小水蛭从里面爬了出来,着实吓了记者一跳。“这是水蛭产的卵,目前正是水蛭幼苗的孵化期。”杨广存笑着说。
43岁的杨广存原先在外做工程, 年萌生了回家搞养殖的念头。当时杨广存自己也不知道该养什么,于是就外出考察了一番,最后选择了养殖水蛭。“这是因为它的市场需求量大,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杨广存告诉记者,水蛭是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跌打损伤等功效,市场需求量一直很大。
年,杨广存流转了25亩地,第二年买来600斤种水蛭开始养殖。杨广存养的水蛭叫宽体金线蛭,主要以螺蛳为食,一般在4月15日前后放种,在产卵孵化后精养水蛭幼苗,一个月后再放到塘里散养,到9月底就可以出售了。“现在市场上鲜水蛭90多元一斤,干水蛭的价格则更高。”杨广存说,去年每亩产水蛭五六百斤,当时市场价每斤80多元,每亩纯收入超过2万元。当记者问销路时,杨广存说,自己的水蛭卖给安徽亳州的药材商,很抢手。
就在和记者交谈时,杨广存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是一位水蛭养殖户向他咨询问题。“是我们合作社的成员,他发现水体里有红虫,问我解决办法呢。”杨广存说。去年杨广存牵头成立了水蛭养殖专业合作社,毫无保留地传授养殖技术和经验,有了问题大家都向他求助。高中文化的杨广存自从养殖水蛭后,就开始学习各种关于水蛭的知识,在自学的同时,还与国内一些专家保持联系,遇到难题及时请教。
目前,杨广存养殖面积扩大到150亩,整个合作社的养殖面积达到了300亩。“今年我准备拿出15亩实施稻、蛭混养,以后再逐步扩大混养面积。在稻田中套养水蛭,这样既基本不改变农田结构,又能产生更高的效益。”杨广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