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猪粮比价已连续三周低于6:1的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这也意味了部分养殖户将出现亏损的状况。不少养猪户因为猪价低迷,就开始病急乱投医,采用一下不科学手段,结果导致猪只生长缓慢,甚至诱发了疾病,反而让成本上升得更厉害。小编跟大家总结一下猪价低迷期,养户管理易犯的7大误区。
误区一:种猪营养水平。为饲料成本,使用质量较差的饲料原料,导致猪群营养不足,生产性能下降。尤其是一些猪场为成本采用质量较差的饲料(有的甚至只喂麦麸或玉米)喂种猪或其采食量,导致种猪膘情很差,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因为种猪是一个猪场的繁殖机器,饲料品质及饲喂量直接影响了繁殖性能,一点也不可缺斤少两。那种对种猪群的饲料营养采取偷工减料的办法,肯定会导致猪的繁殖性能下降,打乱种猪的繁殖循环,真的是得不偿失。要知道母猪从配种到其后代肉猪上市至少有9个月时间,到时市场猪价如何,很难预料。
误区二:不按正常体重出栏。低价位下继续采用增加肥育猪出栏体重的办法,得不偿失。据新牧网记者了解,一些猪场喜欢养体重大猪,认为这样养效果好,殊不知猪的日增重并不是随饲喂时间的推移而呈直线上升的。因为随着体重的增加,猪体对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维持营养需要也相应增加。因此,在低价位下养大猪不合算时,就要适当肥育猪的出栏体重,这也是饲养成本的途径。
误区三:舍不得淘汰残次猪。饲养无价值的病残弱猪,没有实际意义。这些猪是指那些无法的病猪,后经济价值不大的猪;治疗费工费时的猪;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猪;治疗费用过高的猪等。在猪价低迷的形势下,健康的育肥猪且不能赚钱甚至亏损,对健康状况不佳的猪只,没有饲养和治疗的必要,应立刻淘汰。因为这些猪只生长缓慢、料重比高,而且易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对那些生产性能较差的种猪继续使用,舍不得淘汰,是一种不妥的做法。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鉴于培养一头合格的后备母猪大约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此时延迟连续生产性能较差母猪的淘汰时间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行情差的情况下仍然采取上述做法就不合时宜了。因此,市场行情差时是淘汰劣质种猪、引进优良种猪的大好时机(且不论此时引种价格会便宜)。
误区四:减少保健投入。为节约成本,在防疫保健方面投入不够,使用质量较差的药物,甚至减少了猪群药物保健、驱虫和疫苗接种的内容,致使该打的疫苗未打,同时减少了消毒次数,导致消毒灭源不等,直接导致了对疫病防治的效果不理想。这是猪场所犯的为严重的错误。
误区五:饲料配方设计不当。没有根据猪群的营养需要及气候特点制定饲粮配方,是一些小型养猪场常见的错误做法。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70%左右,是挖掘潜力的部分。为此,必须根据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科学地配制饲料,如专用哺乳仔猪料、断奶应激料、生长肥育猪料、哺乳母猪料等。另外,还要随季节变化调整饲料配方。一年四季的气温不同,猪对营养的需要也不同,不论饲料厂推荐的配方,还是请专家设计的配方,都不可能在一年四季都适用。因此,根据不同猪群的营养需要及气候特点制定不同饲粮配方,是饲养成本的措施。如冬季用高蛋白配方,会造成蛋白的浪费,夏天用高能配方会造成能量的浪费等,若能及时调整配方,使全群料重比从3.5降到3.4的话,对一个万头猪场来说,一年就可节省饲料90000公斤。
误区六:饲料搭配混乱。不根据猪的年龄和体重阶段饲喂相应的饲料,会导致饲料的巨大浪费。在一些小规模猪场,经常可以看到小猪吃乳猪料,中猪吃小猪料,大猪吃中猪料现象,这些都会造成饲料的浪费。而更严重的是让后备猪吃育肥猪料,推迟母猪发情时间,影响正常配种。这些看似不重要,但如果仔细算一笔账,会给猪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误区七:大剂量用药。一些猪场长期采取大剂量用药的办法来控制疾病,实不可取。因为大量用药不但增加了养猪成本,而且长期大剂量用药后,一旦停药就可能引起疾病暴发。这也就出现了哺乳仔猪好养而保育猪难养,保育猪养好了却在生长育肥上出问题的反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