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观色时,需要通过颜色判断品种酒龄甚至品质,这种颜色的差异要求能够很好地识别。另外,生物课会涉及显微镜染色观察,需要能够分辨不同染色程度。我觉得葡萄酒色弱会有些一点点负面影响。当然,如果不着重往这两方向深入发展的话,不会有决定性的影响。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怎么样,有闻起来像葡萄的葡萄酒吗,酿酒用葡萄和食用葡萄的区别。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怎么样?
葡工要学的东西很广泛,生物和化学是两大重点,但地理也要有些基础,不然土质、朝向、气候啥的学起来费劲,尤其是世界葡萄酒产区,还要了解世界历史欧洲历史中国历史。总之,想要学好,需要对葡萄和葡萄酒有极大热情,不止是饮酒哦。
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个专业。首先可能你看到的专业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我就是农大这个专业,10年毕业。
首先色弱不是问题。
然后给你介绍一下这个专业的课程。中农这个专业是属于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大一的确几乎都是基础课,各种生物学,各种化学,而且大多数都是跟学院里其他专业一起大班上课,阶梯教室,很热闹。从大二开始逐渐接触专业课,不过相对较少。大一大二的基础课不难(除了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貌似现在不学了),上课听起来也挺有意思,至少我觉得比很多理工科的各种数学课有意思(当然我们也有数学课)。大三开始正式进入专业课学习,好玩的就来了。
首先是品酒课,会给你各种水让你练习味觉,给你各种“酒鼻子”(人造香)练习闻香,当然品酒也会用到眼睛,主要是看挂杯,看酒体等等,但色弱我觉得影响不大。品酒课很有意思的,感觉各种高逼格。然后还有栽培课,下地实习,农大的试验田在大兴,很开阔,主要是修剪枝叶等等,虽说是栽培学,但其实很好玩,班上毕业以后真正往栽培方向发展的没有,当然也不建议你去,不过单纯从学的角度来说,真的很有实践性。然后还有各种品种学、葡萄酒化学,甚至还有葡萄酒工程学(酿造设备),总的来说,专业课就是一享受的过程,绝不挂科,各种装逼。
再给你介绍一下学校的条件。中农在中国绝对是属于超级务实的学校,因为学校很专注,所以不像其他学校专业开设很多,因为专业少所以综合排名不高,但是农大有的专业都很牛。近期刚推出的中国大学专业强度排名农大排在清华北大之后高居第三位,你可想而知。而且国家重视,只是在中国人传统意识里“农”字很丢分,当然那样的心态本身就很孽根性。
学校的硬件条件还行吧,不能跟其他省会城市的学校比(各种大),在北京算很不错的了(北京地贵,除了清华北大都很小),各种设施也齐全,分东区和西区,东区文化生活丰富,西区学术氛围浓重。葡工专业在东区,东区在学院路,周围很多大学。
再说说这个学院吧,其实你选择葡工的话,葡萄酒只是一个方向,食品学院的专业互溶互通性比较强,随时可以往其他方向发展,考几个听起来高大上的证也挺不错的,酿酒师、调酒师、高级营养师等等。
最后说说就业情况。过来人告诉你,选专业重于学校,名声大出来挫的多得是。葡萄酒专业总的来说永远不愁就业,人才太少了。但是要找到好的工作相对比较难,更多的是靠人生积累。主要有几个方面:1-读研,做学术研究。2-出国,看你出国以后怎么打算了。3-做销售,葡萄酒的销售类似于快消品但又不同于快消品,有独特性。4-做技术,我们班有一个酿酒师,茅台镇混着,各种滋润,就是地方偏僻在贵州。还有一个品酒师,感觉挺不错。5-做文化,考几个葡萄酒培训的证书,在各大公司做培训,也挺小资的。6-转向其他食品营养方向,如营养师。7-其他,我就是做了几年市场,各种牛逼的时候被家人逼着考了GWY。
有闻起来像葡萄的葡萄酒吗?
这个问题就是葡萄酒进入大众消费遇到的阻力和疑问之一,里面暗含了一种认知差距:很多未接触过葡萄酒的人/少接触葡萄酒的人会误认为葡萄酒是单纯的酒精+鲜榨葡萄汁,所以潜意识里觉得喝起来是应该清甜爽口的,而现实中的葡萄酒却是含有来自葡萄皮和葡萄梗的单宁、多种酚类物质等等的味道较复杂的酒精饮料。
现代的葡萄酒酿制工艺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带皮浸泡,即压榨后果汁/果肉/果皮/少量果梗一起浸泡,这样会从果皮/果梗那里得到单宁以及多种酚类物质,这让后来酿成的葡萄酒带有各种香气与味道。
在以上回答中有人展示了食用葡萄和酿酒用葡萄的图片:食用葡萄皮薄多肉个子大,而酿酒用葡萄则皮厚少肉个子小。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用多肉的食用葡萄酿酒而用少肉的葡萄酿酒呢?因为葡萄酒的香气与味道表现得越丰富越复杂,才会越耐人寻味讨人喜欢,而决定这个的是果皮不是果肉,上面提到,葡萄皮里面富含多种酚类物质为葡萄酒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香气与味道,所以皮厚的酿酒用葡萄很适合为葡萄酒带来香气。
还有一个特点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的,世上可能有其他水果酿造的酒(苹果,橙子,荔枝等等),但是在只用单种水果酿造出的酒里面,能实现那么丰富复杂的香气和味道的,只有葡萄这么一种水果。
可能大家对平时接触到的葡萄酒的印象是又苦又涩又酸,每次喝只好装着B一口闷,难以提起兴趣。不说葡萄酒,直接说葡萄酒里面的苦/涩/酸吧,这些味道是怎么到达您的嘴里的呢?国内的气候差异/恶劣的物流运输与保存环境,都会使葡萄酒变成一瓶酸醋,没错,葡萄酒就是一种这么娇嫩的东西,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光线/温度/湿度/震荡程度等等);假如喝到的都是品质没变没有受到温度/阳光影响的,那么可以说推荐给您喝的人/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到您对葡萄酒的认知,给您喝那些不适合您喝的葡萄酒,导致您的厌恶与抗拒。
酿酒用葡萄和食用葡萄的区别
女人越丰满,吸引力也越大。
同理而言葡萄也是这样,长相,身材和口感干瘪的谁看了尝了还能有食欲?成熟时,大部分酿酒葡萄会比食用葡萄更甜,更酸,更软,更多汁,有更厚的皮和更多的籽。食用葡萄一般更大,有更薄的皮,更有嚼劲的果肉和更小的葡萄籽。这么一看,具有饱满果肉皮肤又好的食用葡萄的确很适合被带回家吃掉,酿酒葡萄就带着浑身解数创业去了。
由于酿酒过程中需要合理提取葡萄皮和葡萄籽中的风味,所以较厚的葡萄皮和较多的葡萄籽可以为酿出的酒带来更复杂的特质,例如主要来自于葡萄皮的单宁。酿酒葡萄内部的汁液和果肉的比例比食用葡萄要高,这样也可以提取出更多的葡萄汁以做酿造用。
再一次可以比喻成女人,或是男人,皮薄肉嫩的食用葡萄虽然让人食欲大增,但是它的口味单一;酿酒葡萄长得干瘪了一点,它的口味实际上会更复杂一点,为酿出的酒提供更多的风味。
葡萄品酒用词
关于“玫瑰、草莓、黑加仑、灌木丛上的猫尿”这些酒评用的词其实也包括“葡萄味”,英文称为“Grapey”。
很多人提到用Muscat酿出的酒,它的最大特点一般来说的确是Grapey。不过这种葡萄有很多种,比如Muscat中的贵族MuscatBlancàPetitsGrains这种体型小而淡黄色的,体型稍大不那么精致的MuscatofAlexandria和MuscatOttonel等等。所酿出的酒由于产区不同,酿酒方法不同,因而形态各异,从白葡萄酒到起泡酒再到VDN范围很广品种繁多,所以倒也并不能一概而论。
而这些奇奇怪怪的风味,都来自于这种酿酒葡萄本身的特性和酿酒所用的方法,也反过来成为了各个产区和葡萄种类的小标签。比如一说到猫尿味,那么第一个会联想到的一定是SauvignonBlanc这种白葡萄酒;说到青辣椒味,CabernetSauvignon;黑胡椒,Syrah;烤面包,高品质Chardonnay;杏子,Viognier;荔枝,Gerwurtz等等等等。
当品酒练习到程度较高时进行盲品,闻了尝了一杯酒后,其实就是在调动嗅觉味觉捕捉这杯酒的各个特征进行深层次分析后与记忆中各个产区进行比对,从而推断出这杯酒的来历和年纪。所以很多人说品酒是一项需要经(多)验(喝)的技术。
解释完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葡萄酒酿出来就不是单纯的葡萄味了?其他回答都说的与化学有关,我从酿酒和品酒方面再说的形(纯)象(伪)直(科)观(学)一点:
专业品酒中,我们会评估这瓶酒的以下几点:
酒体(胖瘦),酸度,强度(薄厚),单宁,余香,酒精度,初级风味(果味),深层风味(由发酵带来的风味,发展区间。
一般来说,这几个元素越平衡越齐全,这瓶酒的质量越高。
葡萄汁和食用葡萄的口味是一维的,直白的体现没有深度和广度,仅仅有葡萄味。
有些葡萄酒的风味是二维的,比如酒体,酸度,强度,果味较好,但是没有深层风味也缺失余香,没有深度。
有些葡萄酒的风味是三维的,以上所有元素都齐全平衡,既有了较多的果味,又有了很多深层风味和很长的余香。
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估一瓶酒的时候,Typicity(典型性)也会作为最重要的一点:这瓶酒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它的葡萄种类和产区的特征。比如有很多产区的葡萄酒都故意保留更多的果味(无论是白葡萄酒还是以Beaujolais为例的红葡萄酒),严禁产生深层风味,那么虽然它更倾向于是二维风味,但它依然是一瓶好酒
之前我们说到酿酒葡萄创业去了,进了各种机器,被挤压被榨汁,放进木桶修行,如果出来的时候还是单纯的葡萄味,那可真的是创业失败了。
酿酒师们都在追求将葡萄的特征最大化,将自己的风格最大化,自然不会让酿出的酒仅仅展现出一维的口味。饮者们也同样追求口感上的多元化,如果所有葡萄酒都是葡萄味,直接去喝加了酒精的葡萄汁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品酒这项技能了。那我也失业了。
葡萄专业需要学的基础学科大概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化,植物生理学等等。需要下地,需要人工除草埋土等活动。需要多参加酒会,多喝喝喝,虽然啥都喝不出来。个人认为需要出国,法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均可,不推荐美国。转业者非常多,我身边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觉得前途不定,不知道毕业到底要做什么,不确定是不是真的可以以此为工作。然而前景其实前景还是可以的,也需要付出非常多非常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