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霍乱又名鸭巴氏杆菌病或鸭出血性败血症,是引起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一种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理特征为浆膜和粘膜上有小点出血,肝脏有大量坏死病灶,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炎。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鸭霍乱的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高温潮湿的多雨季节多发。在饲养过程中,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应激反应、体质下降、水源的变化、长途运输等情况下,也可发生该病。该病菌可以长时间存活在周围的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中。
遇到环境的变化、体质的下降及致病菌强大时,能的感染鸭群。也可通过其他禽类,如鸡、鹅及其他飞禽为传染源,使鸭群发病。
鸭霍乱初期症状
病鸭精力沉郁,采食量削减,体温43~44℃,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不断摇头,拉黄绿色稀粪,嗉囊肿胀,倒提时从病鸭口鼻中流出酸臭液体。
急性型症状
临床症状:急性霍乱发病时无任何的症状,鸭多在吃食时或在吃食后突然抽搐、倒地死亡。一般在肥壮鸭群和高产鸭群中多发。
剖检变化:急性霍乱死亡快,剖检无的病理变化,只发现肝脏的颜色变浅并且不均匀。
急性型症状
临床症状:急性霍乱是为常见,当发病时病鸭会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停止呜叫,不愿运动和下水游泳,即使下水,在水中也不活动,常落在其他鸭的后面或者独自蹲在一边,双眼无神,呈半闭状。一般病鸭还会表现为羽毛蓬乱,两翅下垂,缩颈低头.食欲减退或者废绝,渴欲增加,体温升高,可高达43~44℃,会在发病后的1~2天死亡。病鸭的嗉囊内充满气体,有的则有积食或积液,口中和鼻腔内会流出泡沫状的黏液,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病鸭为了排出喉头内的黏液会频繁甩头。病程较长的病鸭会下痢,初期粪便为粥样,后来变为灰白色、灰黄色或者黄绿色的黏液,后呈绿色水样,带有腥臭味,有少数病鸭排出的粪便还带有血液,并且恶臭。有部分病鸭会在后期出现两脚瘫痪,不能行走的现象,这类病鸭常在1~3天内死亡,康复的几率很小。
剖检变化:急性霍乱病例进行剖检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其中以十二指肠的出血为严重,会发生较为严重的急性卡他性肠炎或者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含有血液。剖检会发现肝脏肿大,颜色变浅,质地变硬,在肝脏的表面散布有针尖大小并且分布均匀的黄色或者灰白色坏死点,有的还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略有肿大,质地柔软。在心外膜下或者浆膜下可见点状或者片状的出血,心包积液、增厚,积蓄了大量淡黄色絮状渗出物,有的还有纤维素性的凝块,肺部表现为充血,外表有出血点,有的有肺炎。切开病鸭肿大的关节会有稠厚的灰黄色酷样渗出物。产蛋母鸭的卵巢外表的血管不清。
鸭霍乱慢性型症状
临床症状:慢性霍乱是由急性耐过不死者转变而来,常见于流行病的后期,表现为持续的下痢,体质消瘦,翅膀不灵活,一侧肢或者两侧的下肢关节肿胀,局部发热、疼痛,跛行,行走困难。病程较长的病鸭,肿胀的关节会变硬,导致完全不能行走。
剖检变化:慢性霍乱对多器官都有入侵,并且病理变化存在差异。有的表现为鼻腔和上呼吸道内有积液,有的则在关节和腱鞘内蓄积有浑浊或干酪样的渗出物。肝脏略有肿大,颜色为土黄色,质地柔软,表面布满了针尖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点,胆囊肿大,其中充满绿色油状液体。病鸭的眼角膜下有出血小点和浅表溃疡,心外膜也有出血点,有的心包积液,呈淡黄色,透明,其中混有纤维素。产蛋母鸭的卵巢会发生的变化,卵子的外形不整齐,质地柔软,有时还会出现淡绿色的卵子,在卵巢的周围还有一种坚实、黄色的干酪样物质,有时会黏在内脏器官的表面。
鸭霍乱的预防控制措施
①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做好饲养管理,做到雏鸭、中鸭、成年鸭分群饲养,不从疫区引进鸭。鸭在非疫区引进后要先隔离饲养15~20天,确认无病后才能转入场内。周围地区发生疫情时,应停止放牧,并立即接种禽霍乱疫苗。
②保持鸭舍干燥、清洁、卫生,家禽抗病力。一旦发病,应立即封锁鸭群,对全群鸭及可疑病鸭及时隔离并治疗,用药量要足。
③在禽霍乱多发地区和季节,可使用疫苗预防。2月龄以上的鸭肌注2毫升禽霍乱氢氧化铝灭活苗,8~10天后再用一次,免疫期3个月以上;或用禽霍乱弱毒疫苗免疫注射,免疫期可达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