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苜蓿刚刚被引种到北美时,人们不久即发现各品种的越冬能力差异极大,一些品种能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生存下来,而另一些不能,进一步调查这些品种的起源发现,起
源于气候寒冷地区的苜蓿品种的越冬能力强于来自气候温暖地区的品种,依据这些观察结果,将苜蓿品种初步划分为抗寒和不抗寒两种类型,之后对这两个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
伴随苜蓿被引入到更多的新地区和气候带,对新苜蓿品种不断地进行试验,利用不同类型的苜蓿品种进行大量的杂交选育,人们发现预测某一品种的越冬能力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苜蓿新品种发布的同时,育种家们面临着对新品种越冬能力进行快速分类的难题,而等待4~5年,以等待足够寒冷的冬季对苜蓿品种的越冬能力进行分类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育种家们开始寻找一种能够预测品种越冬存活能力的特性,对苜蓿品种的无数个栽培特性进行了评估,如根茎入土深度、根茎尺寸和主根是否分枝等。
最终一组研究者发现,当秋季日照长度变短和(或)温度变低时,越冬能力强的品种将被触发,而在初秋停止地上部分的生长,通俗地讲就是:这些越冬能力强的抗寒品种将停止生长,为根系贮存营养,以备越冬之用。而抗寒能力差的品种将在秋季继续旺盛生长,而后常会在经历几次霜冻后,耗尽根系存储的养分,很少能够安全越冬。
依据秋季株高理论,苜蓿育种家们得到一种新的预测越冬成活率的方法,这一标准不是对苜蓿品种越冬成活率进行直接测定,而是依据品种在深秋是否还生长进行预测的。该系统依据长期的测定结果,将苜蓿品种分为9个类群,具体方法是在秋季将测定品种的株高与标准对照品种相比较,得到其秋眠级数,被列入1级的品种,秋季地上部分不生长或极少生长,该级别的标准对照品种是Norseman。9级品种在秋季可继续正常生长,其标准对照品种是CUF101,九个秋眠级别划分的惟一标准是与标准对照品种相比较的植株高度,株高与CUF101相同的品种将被列入秋眠9级。
秋眠级别系统(植物在秋天的高度)多年以来一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现在,育种家们正在试图对该系统进行完善,经过育种家们在过去的15~20年的努力,苜蓿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已经达到了病虫害几乎不可能在田间将苜蓿危害致死的程度。因此,一些越冬能力中等或不抗寒的品种,现在已经能在冬天更寒冷,超过其所在秋眠级别品种通常能耐受的地区越冬,即秋眠级别5的品种现在已经可以种植在以前4级品种的地区,4级品种则可用在以前种植3级品种的地区,其它秋眠级别的品种也一样。由于获得了更高的苜蓿产量,这种使用秋眠级别更高品种的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