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梭菌性痢疾又称羊痢疾,作为典型的细菌性传染病,是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初生羔羊的毒血症。该病在初生羔羊中的发病率较高,患病羔羊亦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笔者总结了羔羊梭菌性痢疾的病原、临床症状、发病特点及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羔羊梭菌性痢疾的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一)病原羔羊痢疾的病原主要是B型魏氏梭菌,如有大肠杆菌、肠球菌、沙门氏菌等混合感染,则加重病情。发病的诱因是妊娠母羊营养不良,加之羔羊出生后抗病能力低,在气温骤变,产房温度低,湿度大(超过90%),接羔育羔时清洁卫生不良,羔羊吃初乳不足,饥饱不均时更容易引起发病。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创伤或脐带感染,多发生于7日龄以内羔羊,尤其是2~3日龄的发病最多。
(二)发病特点与症状该病主要侵害新生羔羊,特别是出生1~4天的羔羊的发病率最高,出生7天以后的羔羊发病则较为少见。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羔羊,其次为带菌母羊。天气骤变、温度忽低忽高、接生羔羊时卫生条件差、羔羊饥饱不均、母羊营养不良等因素均能促进该病的发生。
潜伏期1~2天,最短的10多小时。病羔精神沉郁、垂头、弓腰、畏寒、食欲减少或废绝,常卧地不起,随后发生下痢,排绿色、黄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的液状粪便,有恶臭,末期有的排血便,肛门失禁,流出水样粪便。病羊迅速脱水,高度消瘦,如不及时治疗,常于1~2天内死亡。
还有的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四肢瘫痪,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下降,常于几小时至十几小时死亡。
解剖可见消化道病变极为显著,真胃黏膜出血、水肿;肠黏膜充血,空肠、回肠可见豌豆至黄豆大小的黄色坏死区,外围有充血带,病程较长者可透过浆膜看见溃疡深入肌层;肠内容物可由正常乃至充血,并出现黄色干酪样坏死块;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或出血,大肠发炎;肝肿大,胆囊充满胆汁;心包有淡黄色积水,心内、外膜出血。脾、肺不常见明显变化。
(三)预防加强母羊妊娠期的饲养管理,使母羊膘肥体壮,避免在寒冷季节产羔;增强孕羊体质,在怀孕后期,补给优质饲草、青干草、胡萝卜及矿物质等;做好产前准备工作,室内保持干燥、清洁、温暖;剪除母羊阴门附近的污毛,用消毒液消毒乳房和后躯;接生羔羊时,注意消毒卫生工作,加强对羔羊的护理,产羔后立即将新生羔羊连同母羊一起放置于单独圈舍内,饲养2~3天,随后再逐步合群。
每年秋季要定期接种羔羊痢疾或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羊黑疫五联苗,产前2~3周接种1次,可保证羔羊能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在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灌服土霉素0.15~0.2克,每日1次,连用3天;复方羔痢宁口服液内服,应在羔羊出生吃过初乳后,每只羔羊灌服复方羔痢宁口服液10毫升,保护率为98%;要保持羊圈清洁干燥卫生,羔羊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还要避免受冻;对场地设施、用具等做好消毒。一旦发病应及时隔离治疗。
(四)治疗发病后,要及时将病羔隔离,早期治疗,并加强护理工作。对病羔每只每次可用土霉素0.2~0.3克、胃蛋白酶0.2~0.3克加水灌服,每日2次。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各20万~25万单位,每日2次,直至治愈为止;呋喃西林0.5克、次硝酸铋6克,加水100毫升,每次每只羔羊灌服4~5毫升,每日2次;每次每只羔羊内服复方羔痢宁口服液100毫升,每日1次,连服2次即可,治愈率可达96.4%;中药疗法。乌梅汤:乌梅(去核)、炒黄连、郁金、灸甘草、猪苓各10克,枸子肉、焦山楂、神曲各12.5克,泽泻8克,干柿饼1个(切碎),将上述药捣碎后加水500毫升,煎汤至200毫升。加红糖50克为引,用胃管或灌服,每次每只羔羊20~25毫升。如拉稀不止,可再服1~2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