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蟾皮、癞哈蟆皮)及取蟾酥炒得火热。作者有9年养蟾蜍采天然蟾皮、蟾酥的经验,觉得有少数养殖场在宣传上脱离实际,也有误区,现简要澄清如下:
误区一:蟾蜍每年蜕皮90张以上
有的广告说蟾蜍每年可蜕蟾皮90多张,平均每周蜕蟾皮2张是不切合实际的,纯属误导宣传,不负责任;也有人说蟾蜍1年只蜕皮2~3次,这是没有经过长期观察的“研究者”的说法,属道听途说。如果蟾蜍1年只蜕2~3张蟾皮,那么它就长不大了,蟾蜍只有靠蜕皮才能正常发育成长。据作者9年饲养观察发现,蟾蜍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每周能蜕蟾皮1次,从来未见3.5天内蜕1次蟾皮的现象。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中的正常新陈代谢,属自然现象,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误区二:《本草纲目》上有蟾皮药用价值介绍《本草纲目》并没有“蟾皮”的记载,可见这是个别经营者误导消费者。不过,近代医学著作如《中药大辞典》等书中有论述蟾皮的药用价值及临床报道。民间流传的单方、秘方、验方中有人使用。
误区三:蟾皮售价高达每张数十元、上百元
实际上,目前市场上天然蟾皮整张的干品每千克8000~16000元左右。天然蟾皮每张重0.15g左右,折合每千克6660张左右、每张价格1.20~3.00元,而不是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一般病人每日服用量5~20张,如几十元1张蟾皮,病人很难消费得起。上述售价还不包括从生产者到销售环节中的费用,一旦加入中间费用,售价不扉,病人更难以接受。因此,不可轻信那些宣传每张蟾皮售价几十元或几百元之说的广告。
误区四:取蟾酥与采蟾皮一体化
众所周知,取蟾酥是用金属夹、镊之类硬器去夹或刮蟾蜍耳后腺(疣粒),挤取乳白汁蟾酥,这会伤及蟾体皮肤,甚至发炎糜烂,使蟾体极度虚弱,恢复期达3周以上。如果用这种受伤蟾蜍去再行采皮是很难蜕下整张蟾皮的,即使蜕下来一部分,大多是碎皮,无药用价值。如果采蟾皮后再取酥,也不合理,因为采皮常常是把蟾蜍圈养不喂食物,以免蟾蜍的排泄物污染蟾皮,待蟾皮一蜕下,已饿得很瘦了,耳后腺中的蟾酥分泌量也大大减少,所以产量很低,没有取酥的价值,即使强迫去挤采一点酥,蜕会导致蟾蜍染病而大量虚弱死亡。因此,二者无法在1只蟾体上兼得,除非间隔期1~2个月以上。
误区五:药物和激素蜕皮很先进
蟾蜍与蛇、地鳖虫、蚕、蝎一样,随着其生长生理需要有规律自行蜕皮(又称衣、蜕),5~10天可自行蜕1次,根本用不着什么药物及激素去涂蟾体、喂蟾口、注射药水之类去强迫其蜕皮。只是因为蟾蜍自己有食自身所蜕蟾皮的习惯,不易被人们见到。用药物刺激蟾蜍后所蜕下的蟾皮碎皮率很高,商家不收,就连在推广此种药物蜕皮的场家也压价至1500元/kg,甚至拒收。
试想,国家规定每种农药推出都要经过农林及卫生部门的检定和毒理试验,然后推广,而现在要让人去内服的蟾皮上,可以涂抹未经国家正式批准的以及无药字号的非法药物吗?这是推广者对病人的不负责任,也是危险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也是对自然野生动物资源的一种破坏和伤害。
在此,顺便说一下蟾蜍自然蜕皮的情况,免得有人不信。实际上蟾蜍自然蜕皮绝不神秘,可用以下实验证明:去自然界逮数只蟾蜍,先在蟾体上涂上彩色颜料作记号,然后放养于无水容器中(如桶、盆内),容器上盖湿布,不喂食,过几天检查,蟾蜍身上的颜料不见了只留下白嫩的蟾体。说明蟾蜍已蜕皮,并且所蜕的皮已被其吃了。当然,如要大批采得天然蟾皮,就要建造采皮的专门设施,掌握规律后,每隔7天左右成批蜕皮,并设法让蟾蜍不吃皮即可。而用药物强迫蟾蜍蜕皮是一种哗众取宠、制造所谓新发明的轰动效应,也是制造商机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