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毒草治理技术在甘肃大范围推广成功。研究专家称,此技术在配方、施药设备和技术推广方式上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使中国毒草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毒草也称有毒植物,在中国天然草地上广泛分布。近年来,毒草的不断增多和大量滋生蔓延,使可食用牧草的营养和生活空间受阻,并导致牲畜因误食而中毒死亡。
为解决毒草危害,中科院寒旱所对甘肃省祁连山区的草原毒草进行了长期研究。在广泛分析海内外毒草特点及其治理技术后,研究人员发现,前人运用的化学药物防除、人工采挖、火烧等措施有众多弊端:对于根系发达、叶片厚的毒草,原用药物不易渗透,且此种药剂浓度往往难以掌握,浓度小杀灭效果差,浓度大则会杀伤优良牧草;人工采挖会破坏原有植被和土层,从而造成草地的进一步退化;火烧不但不能杀灭毒草中最为常见的“狼毒”,反而会破坏草地整体生态环境。
针对上述毒草治理中存在的问题,2000年7月,研究人员在甘肃康乐区的300亩草原上选择性进行了新研制药物杀灭毒草的实验。两年以来,通过挖根检查和返青情况调查,专家发现这种治理毒草的配方杀灭率在90%以上,对禾本科等牧草无害。2001年,项目研究组又实施了200多个面积在1亩以上的样方实验,筛选出了最佳的药物配方和喷药设备,毒草杀灭率达到了98%以上,使中国毒草治理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2001年下半年,项目组技术人员又在甘肃省肃南县、天祝县和甘肃省农牧厅皇城羊场进行新型毒草治理技术的推广工作,使推广总面积达到1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