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俗名石顿、石磷、骨栋,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开展棘胸蛙人工繁殖,为人工养殖提供充足的种苗,对发展人工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省古田县“清源棘胸蛙生态养殖场”通过10多年的潜心摸索,积累了丰富的人工育苗经验,2004年采用人工饲养的亲蛙进行人工繁殖、育苗获得成功,培育出变态幼蛙1万多只,为内陆山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提高淡水养殖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供了一条致富的好途径。现就棘胸蛙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一、亲蛙的培育与选择
1.亲蛙池的场地选择与结构养殖棘胸蛙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无污染源、排灌容易、交通方便、环境安静、荫蔽凉爽的高山地带(海拔在600m以上)建池,其中以涌泉水、山涧水和地下水最为理想;蛙池一般为水泥池,池壁高1m左右,面积3平方米~5平方米,最大不要超过10平方米;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内设限水孔,孔离池底10cm~20cm,可自由调节水位,进水管安装在池上方一侧,排水孔设在最低处;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草丛、饲料台等,池上方有遮阳棚和防逃网。新建池应多次用水浸洗(约1个月),以消除碱性,再进行常规消毒后方可使用。
2.亲蛙放养及培育~般放养密度为10只/平方米~15只/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产卵季节降为5只/平方米~8只/平方米。雌雄比例以1∶1为宜。饲养亲蛙的鲜活饵料主要是蚯蚓,每天于傍晚天黑前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亲蛙总体重的5%左右,具体应视当天的气候、水温和蛙的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以第二天略有剩余为原则。
3.亲蛙的选择在冬眠结束至繁殖之前,应对亲蛙进行一次检查筛选,选择个体大(雌蛙体重应在150g以上,雄蛙体重在200g以上)、发育良好、无伤病的做为当年繁殖用的亲蛙。
二、人工繁殖
1.产卵与受精棘胸蛙产卵的适温为18℃~26℃,在福建闽东内陆山区一带,4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棘胸蛙的繁殖季节,其中5月中旬至6月下旬是产卵高峰期。在繁殖季节里,成熟的雄蛙会发出求偶的“咕、咕”鸣叫声,以招引雌蛙,双方接触后即抱合成对,经数小时后雌蛙受到刺激排出卵子,雄蛙即迅速排精,行体外受精,精、卵在水中结合完成受精作用。雌蛙每年交配产卵3次,年产卵量随个体大小、年龄而异,一般400粒~600粒,最多可达1000粒。棘胸蛙的受精卵较大,呈圆球形,动物极为黑色,植物极为白色,外包有胶质膜,黏性强,刚产出时卵径3mm~4mm,在水中吸水膨胀后可增大2~3倍。卵粒间由卵膜相互粘连成块状并黏附于池壁、石块或人工设置的附卵物上(在池内设置尼龙网袋等)。刚产出的卵,有的动物极向上,有的植物极向上,正常的受精卵在产出数小时后会自动转位而使动物极向上,若数小时后仍不能自动转位的则为未受精卵。一般情况下,自然繁殖的受精率可达90%以上。
2.蛙卵采集与孵化在繁殖季节里,每天早晨巡池1次,发现有卵块要及时捞出孵化,以免留池时间过长,胶质膜软化而沉入池底造成卵细胞缺氧死亡。孵化池设在室内,为水泥池结构,面积2平方米,水深20cm左右,可投放卵块4团/平方米~5团/平方米。孵化期间,保持微流水状态,对动物极不能正常转位和卵色变浊白的未受精卵应及时予以剔除,以免感染真菌诱发水霉病。水温16℃~23℃时,一般7天~8天可孵化出蝌蚪;水温25℃~28℃时,则要4天~5天孵化出蝌蚪。如果水质好,气候正常,管理得当,孵化率可达80%以上。
三、蝌蚪饲养
1.蝌蚪池池形不拘,但要规整,面积以10平方米~30平方米为宜。池壁用水泥抹光,池中央建3~4个面积1平方米、高出水面1cm~3cm的露水平台(又称幼蛙岛),供蝌蚪变态后登陆栖息,以防刚变态的幼蛙因长时间溺水而死亡。池水水深20cm~30cm,以不淹没幼蛙岛为准。进、排水口安装防逃栅。为适应蝌蚪喜荫怕光的生活习性,可在池顶加罩黑色遮阳布。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一是清淤、脱碱,蝌蚪池建成后应清除池底淤泥,铺上干净的河沙,并进行灌水浸泡2周左右,在此期间灌、排水冲洗3~4次。二是消毒,于放养前7天~10天用生石灰120mg/L、高锰酸钾20mg/L或漂白粉10mg/L进行带水消毒。
3.蝌蚪的放养蝌蚪孵化出4天~5天后,卵黄囊消失,消化系统健全,才能开口摄食。此时应将蝌蚪从孵化池中捞起,放入蝌蚪池中饲养。放养密度视蝌蚪大小而定,10日龄蝌蚪的放养密度为1000尾/平方米~2000尾/平方米,30日龄以上300尾/平方米~500尾/平方米,饲养30天左右进行一次大小选别,分级饲养,分级放养密度可降至100尾/平方米~200尾/平方米;若初期放养密度为100尾/平方米~200尾/平方米,中途不必分池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