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殖概况
黑斑蛙属于两栖类蛙科动物,俗称“青蛙”、“田鸡”,属于野生青蛙的一个种类。分布广泛,在我国的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平原和丘陵上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踪影。在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地也有分布。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常食用,有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延缓中老年的机体衰老,防癌抗癌,是体弱多病者的强身食品。
近年来,由于受到环境污染、人工捕杀食用的影响,黑斑蛙的数量日趋减少,人工养殖逐渐兴起,这不仅成为保护、发展、繁衍黑斑蛙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成为迎合市场需求、农民创收的新项目。养殖黑斑蛙养殖规模可大可小,并且见效快,利润丰厚,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生物学特性
黑斑蛙形如其名,在它的身体背面有1对较粗的背侧褶,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背部基色为黄绿色或深绿色,或带灰棕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皮肤呈白色,光滑、没有斑纹。头形略似三角形,一张大大的嘴上,一双大而凸出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后面有圆形鼓膜。它们的前肢短,指趾端钝尖,指侧有窄的缘膜;后肢较肥硕,趾间几乎为全蹼。
成年蛙体重一般为50~100克,体长70~80毫米左右。雌蛙身体明显大于雄蛙。而雄蛙在鸣叫时,脖子两侧的外声囊膨胀成球状,这就是它与雌蛙在形体上的区别。
3生活习性
黑斑蛙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常常栖息在稻田、池塘、湖泽、河滨、水沟内及水域附近的草丛中。它们一般白天休息,晚上捕食,能吞食飞蛾等大量昆虫,是有益的捕虫能手。
黑斑蛙生长较快,从孵化到成蛙,需要6~7个月,经过卵期、蝌蚪期、变态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五个阶段。
在我国长江流域,每年立冬前后,平均气温低于16℃时,种蛙钻入向阳坡地或水域附近的洞穴中,开始冬眠;3月中旬它们从睡梦中醒来,开始寻找配偶,一般4~7月进行繁殖,其中4~5月是产卵高峰期。
卵期孵化较为短暂,一般只需4~12天,就能看到蝌蚪从卵的保护膜内钻出来,完成孵化,进入蝌蚪期。
而蝌蚪期,可以说是黑斑蛙“变形记”的重要准备时期,大约50天后,蝌蚪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
步入变态期,蝌蚪将经历为期28天左右的神奇历程:首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在此过程中,尾巴逐渐变短直至消失,肺部逐渐发育完好、鳃的功能退化直至完全用肺部呼吸,此时,说明变态完成。
从幼蛙期开始,通常经过90~120天生长发育,成为成蛙。
黑斑蛙发育示意图
4黑斑蛙人工养殖
4.1蛙池的建设
场地选择首先,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pH值在8以下、排灌方便、空气新鲜、安静不喧闹的山地或低洼田地。一般要寻找水质无污染的地下水或者山泉水为好。平原地区蛙池的建造如下图所示:
蛙池平面示意图
蛙池平面示意
蛙池
蛙池外围绕着1.2米高的尼龙围网,这样既可防止黑斑蛙逃走,也可保护它们免受蛇、老鼠、黄鼠狼等天敌的迫害;要注意的是,为了将围网牢牢固定住,需要每隔2~3米打一等高的桩,并且,将围网下部缝上黑色塑料布,埋入土中0.2米深,围网上端要做成T字型,防止青蛙外逃。整个养殖场要用围网架起网棚,防止鸟类等天敌捕抓青蛙。
网上端要做成T字型
食台内侧,开有水沟,同样环绕四周,沟深70厘米,顶部宽1~1.2米,上部留有斜坡,坡度30度左右,方便黑斑蛙爬行,沟里可以放养泥鳅,它们爱吃黑斑蛙的残食和粪便,不用额外投喂,就能有收获;
水沟对角处,离水底50厘米的地方,分别设置为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设备可选用10~20厘米的PUC管或直接用水泵抽入,出水设备用30厘米左右的PUC管或水泥管。
4.2苗种放养
目前苗种放养主要有2种:放养种蛙繁殖和购买青蛙卵块放养,放养青蛙卵块其实是放养种蛙的一个步骤,只是有些没条件的养户,没有种蛙,只能购买卵块放养。
种蛙选择:挑选身体强壮、没有伤残的种蛙。雌蛙的身形比雄蛙要大一些,雄蛙在鸣叫时,脖子两侧的外声囊就会膨胀起来。
种蛙放养:一般在9~10月份,放养密度为10~12只/m2,雌雄比例1:1,种蛙在种蛙池中冬眠后,来年3月份左右苏醒,在清明节开始抱对产卵。
种蛙池:为了给种蛙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产卵环境,在它们入池前,要先给产卵池消毒。消毒可用生石灰或碘制剂消毒,同时,种蛙在放入种蛙池前也要进行消毒处理,进而减少病害发生。为了方便取卵,在池内水沟中,每隔2~3米,用树枝及稻草、水草搭建产卵巢一个。长度在0.6米左右,巢没入水中2~3厘米,表面与水面平齐。
产卵
一般当平均气温达到16℃~20℃时,种蛙开始自由抱对,它们喜欢安静的夜晚,当雌蛙听到雄蛙宏亮的鸣叫,就会向雄蛙靠拢。抱对的种蛙不会走远,一般正常情况下,3~4天就会产卵。气温较低时,要5~8天,甚至13天才会产卵。产卵前,种蛙先在巢四周转,好像是在寻找最佳产卵位置,一般会在早上5、6点,中午11点至1点产卵。
由于是体外受精,整个产卵过程有时只有2~3秒。产卵后,雄蛙会立即走开,而雌蛙肚子明显变小。刚产出的卵块,形状很散,产卵后一小时,才能捞出卵块,此时卵块为圆形或方形。如果产卵过程受到打扰的话,卵块会成两截。一般2年以上的种蛙,平均产卵2000粒左右。
卵块采收及孵化
卵块采收的时间,一般是早上7、8点,下午1、2点。采回来的受精卵放入到已经消毒好的养殖池环沟中进行孵化,需要注意的是卵块颜色较深的一面为动物极,必须朝上,颜色偏白的一面,为植物极,必须朝下。蛙卵的孵化率一般为100%,如果被翻转,会导致无法孵出蝌蚪。目前放养密度根据一般在80000尾/亩,有的甚至放到了100000尾/亩,按照90%的成活率,每个卵块按2000粒计算,一般每个池中放养15~18块。
4.3蝌蚪期养殖
蝌蚪孵出的4-5天一般不食东西,主要是以自身的卵黄囊供给营养。第6天卵黄囊消失,开始吃浮游植物,绿藻等。另外,开始投喂蝌蚪粉。前期一般是1斤蝌蚪粉/10万蝌蚪,早晚各一次。待蝌蚪养殖到30天左右,即可以开始蝌蚪粉与蝌蚪粒混合投喂,一般投喂4-6天,全部转为蝌蚪粒投喂。待蝌蚪养殖到40-50天左右,蝌蚪开始变态,先伸出后腿,待60-70天时,伸出前腿,尾部逐步退化,完全变态成青蛙小四脚。
蝌蚪养殖过程中,当蝌蚪长到大于围网网孔时,将蛙池中水加满,增加蝌蚪活动空间,降低蝌蚪密度,同时也能起到增加水体溶氧作用,等到蝌蚪长出后腿时,再降低水位。前期注重肥水,增加水体藻类,进而保证水体溶氧,后期蝌蚪开始上岸后则不需要再肥水。
4.4幼蛙养殖
蝌蚪经2-3个月变态成功后即进入幼蛙的养殖,开始逐渐适应陆地生活,该阶段慢慢降低蛙池水位,只在环沟中保持水,休息台及料台不能有水。幼蛙上岸后,开始肺呼吸,此时只摄食活饵,因而要开始训食。训食方法有诱虫灯训食和人工训食2种:
诱虫灯训食:在蛙池上装1~2个诱虫灯,灯下方放弹性较好的食台网,食台网上撒上青蛙0号料,晚上打开诱虫灯,青蛙在捕食虫子的同时,跳到食台网上,使得饲料弹起来,青蛙误将弹起来的饲料当做昆虫捕食,久而久之,青蛙形成了只要跳到食台网上就有饲料吃的条件反射,从而达到驯化青蛙摄食饲料效果,一般1~3天能训食成功。
人工训食:在食台网上撒上青蛙饲料,再用饲料丢到青蛙身上,青蛙看到误以为是虫子捕食,同时,在跳跃过程中也会使得食台网上的饲料弹起被青蛙捕食,久而久之,青蛙形成了只要跳到食台网上就有饲料吃的条件反射,从而达到驯化青蛙摄食饲料效果。人工训食较慢且劳动强度较大。
青蛙吃食现场
幼蛙驯化好后,只需要把饲料撒在食台网即可,青蛙便会成群的自动摄食,由于青蛙贪食,所以要根据天气情况、蛙的摄食情况合理安排投喂量。同时,青蛙抢食性、贪食性导致青蛙一般摄食较多,需要定期对蛙进行拌三黄粉、VC等药物投喂,进而达到保肝护胆,确保青蛙健康生长。在换料过程中,注意料型搭配,最好先大小型号料混合投喂过渡3-5天,再彻底替换;另一方面加强养殖管理,合理使用药物。
随着温度的升高,要尽快搭建好遮阳网。遮阳网离地面的距离保持在90公分以上,才能更好的保证棚内气体对流,降低棚内温度。定期清除休息台及料台杂草,因为青蛙天性贪玩,杂草过多会导致青蛙躲在草中不出来吃食,进而影响生长,此外,杂草过多也会导致消毒不彻底,病毒细菌在草中滋生。定期清洗料台网,清除残饵,防止细菌滋生。定期对蛙池、料台以及青蛙消毒,消毒剂应选择较为温和的碘制剂,避免对青蛙造成影响。
遮阳网应离地面90公分以上
5黑斑蛙主要病害及防治
5.1红腿病
症状:病蛙精神不佳,无食欲,弹跳无力,两后腿和趾部充血并有浮肿,前肢充血,体表腹面及颌下皮肤有出血点和血斑,腹部膨大,腹腔内有腹水,肝、肾肿胀;临死前病蛙有呕吐和便血情况
发病季节:5-10月份,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病因:养殖密度过高,养殖水环境恶化容易引起。
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和不动杆菌。
防治:定期对水质进行消毒;拌多维投喂,提升免疫力;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内服
5.2腹水病
症状:患病蛙行动迟缓,厌食,腹部充水膨大,病灶明显。
发病季节:3-10月份,发病率可达50%,致死率30-50%。
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
防治:定期拌多维,增强免疫力;阿莫西林+氟哌酸内服有一定效果;建议定期对水质进行消毒,另外降低养殖密度。
5.3歪头病
症状:多发生在幼蛙阶段,行动异常、病灶明显,头歪向一侧,在水中打转,失去平衡感。
致病菌:脑膜败血黄杆菌
防治:尚无有效药物;主要以提前预防为主,定期加多维和三黄散等,提升蛙免疫力,保障良好状态;定期对水质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