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斑拟石首鱼俗称“美国红鱼”、红鼓鱼,主要分布于北美的大西洋沿岸 海域,1997年引进我国,广泛用于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是海鲈鱼的一种,肉白色,比较嫩,刺不多也不少,养殖的很多,适合做红烧鱼。现在就类大家介绍一下,眼斑拟石首鱼的养殖技术,眼斑拟石首鱼的病害防治。
眼斑拟石首鱼的养殖技术
1、养殖密度和投饵量
2厘米左右的鱼苗在网箱中投苗密度每立方米1000尾,此时投喂鱼靡和配合饲料。投喂次数每日1~2次,日投量占体重10%~20%。来年开春后将苗种稀养,当体长长到IS厘米后每个网箱(3米X3米X3米)可养鱼种300~500尾,投喂鲜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量占体重5%~10%。
2、饲养管理
眼斑拟石首鱼有喜食活动的食物的习性,对沉底的食物较少摄食,建议投喂浮性饲料或采取挂蓝投饵等措施,以达到良好的投饵效果。
3、病害防治
眼斑拟石首鱼在养殖过程中尚未发现有较为严重的病害,遇到比较多的是由于养殖鱼体表大面积润性炎症而引起的死亡。这与操作不慎造成的机械损伤有关,投喂抗生素和药物泡洗能达到部分治疗的效果。肠炎是鱼类养殖中的常见病,红鱼食量大,若投喂不新鲜饵料或投喂过多会引起肠炎。卵甲藻对眼斑拟石首鱼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眼斑拟石首鱼的病害防治
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病 :眼点淀粉卵涡鞭虫是一种繁殖力、致病性很强的鱼类细胞外寄生虫。在22.0℃-28.0℃,有机物含量高的海水中容易大量繁殖。发病后若不能及时控制,在3—5天内会造成鱼苗的大量死亡。发病大多出现在2.5-3.0cm的幼鱼阶段。
发病鱼苗的特征为食欲明显下降,活力降低,一些鱼苗不集群,并在池边、池角水域长时间不游动,严重时鱼苗的体色变黑,几乎不摄食,有的在水面缓慢游动,反应迟钝、呆滞,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眼点淀粉卵鞭涡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要保持水质的清新,在幼鱼阶段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换水量。
将水温降至 22.0℃以下也能有效抑制病情。用100mg/L漂白粉对育苗池及育苗器具进行消毒和用0.5mg/L的硫酸铜对幼鱼进行数小时的药浴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1.0mg/L的硫酸铜在1h内能杀死大部分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的孢子虫,但对孢子囊无作用,待孢子虫孵出后, 硫酸铜才会起作用,因而须根据病情连续使用硫酸铜3-7天。
鳔闭腔症 在仔、稚鱼阶段,常发现一些仔、稚鱼浮游在水面,这些苗生长缓慢,鱼体瘦小,体色转黑,摄食很差或不摄食,最后逐渐死亡。经检查发现为鳔无充气和脊椎弯曲。实验表明脊椎弯曲发病于鳔无气体的闭腔个体,而鳔闭腔则因为仔鱼后期吸入表面空气的机能受到阻碍,导致的原因是在仔鱼有气管期充气量太大和营养不足。因此预防措施为在仔鱼后期加强营养,避免充气太足。
烂尾病:眼斑拟石首鱼幼鱼相互残食比较严重,特别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可很明显地见到追逐噬食尾巴的现象,因此幼鱼的烂尾病比较严重。这也是造成成活率降低的原因之一。怎样避免残食,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眼斑拟石首鱼形态特征
受精卵眼斑拟石首鱼的受精卵为非粘性端黄卵,圆形,浮性。过熟卵和死卵沉入水底。卵膜薄而表面光滑,无色透明,卵受精后受精膜举起出现卵周隙,大小为卵径的1.5%左右。卵黄匀细,卵径0.89—0.98mm,平均0.95mm,一般含有一个透亮的油球,少数有2个油球,油球直径0.26-0.31mm,平均0.28mm。在25.0℃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后1.5h,受精卵分裂完全,进入桑椹期;12h后,早期胚胎形成,20h发育成完整的胚胎,23—24h开始孵出仔鱼。
仔鱼期韧孵仔鱼通体透明,没有鳞片。体长(吻端至尾柄基部)1.7mm左右,有一大卵黄囊,在囊后端有一卵黄球。仔鱼头部向下悬浮于水中,间或摆动身体在水中游动。孵出后48h的仔鱼在水中已接近平游,弹跳能力强,反应敏捷,复眼已形成,油球所剩无几。腹部收缩接近正常,肠胃管弯曲,肛门已开口于体外,不久即开口摄食轮虫。6-10天的健康仔鱼体长4.0—5.0mm,外观呈黑色,有避光性,白天几乎全部沉于水体中下层。此时,体形开始变粗,游动能力显著增强,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仔鱼17-18天时,体长已达8.1-10.0mm,各鳍已完全成形,外观呈成色体形,发育进入稚鱼阶段。
稚鱼及幼鱼期由于运动器官已发育完善,稚鱼游动速度加快,反应敏捷,摄食量增大,生长速度加快,白天有明显的集群行为,具有趋光性,多分布于水体中上层。随着体长和口裂的增长,摄食颗粒要加大,可投喂一些桡足类、枝角类、卤虫幼体及鱼虾肉糜等。大约经一周左右的培育,稚鱼体长可达20mm左右,完整的成年型鱼鳞开始发育,将进入幼鱼期。
当鱼体长达25mm左右,成色型鳞片形成,鱼苗间有互残现象和附壁现象。幼鱼摄食凶猛而迅速,摄食量大增,应多投喂人工代用饵料、大卤虫、鱼虾贝肉糜等。此时的鱼苗对温度、盐度等环境的忍受力增强。幼鱼经大约一周的培育体长可增至30mm左右,此时便可降温培育,作为商品鱼苗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