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预防方法多种多样,每个公司都会根据自身产品,做出一些相应的方案,一方面可以比较使用后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就是在都有效的情况下,还要计算成本的可行性。看到很多预防的方法,有的用在名特优养殖上可行,一旦换到常规品种上,考虑成本就未必可行。比如做了药敏试验,选出了抑菌圈最大的药物,如果这个药物成本太高,对养殖户来说,就没有多大的实用性。所以既要考虑成效,还要考虑成本,同时还要考虑使用的便捷性。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给大家分享一些实用性强、投入低、回报高的方法,预防疾病,提高养殖效益。
养鱼:鱼塘常见增氧机及操作方法
一、改底
1、不同池塘的改底
对于新建鱼塘,水里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由于藻类没有培育起来,所以产氧往往不足,一旦大量投料,池底就会积累大量的有机质。有机质在分解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藻类产氧不足,很容易造成底部缺氧。加之养殖者容易疏忽新塘的改底工作,不能及时补充微生物,时间稍一长,底部的水质就会恶化,甚至发臭,这些都是因为水体自净能力过低,缓冲能力有限造成的。当遇天气突变时,这些水质不好的池塘中的鱼就相对更容易发病。
对于老塘,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但由于长期投饵,池塘底部同样会残留大量残饵,且淤泥中有毒有害物质较新塘更多,这种情况更应多调水改底。
推荐处理方法:定期补充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根据投料的多少,一周至半个月至少要补充一次,不超过一个月改一次底。
从反馈的数据中发现,添加微生物制剂分解掉这些残饵粪便,确实可以有效地预防这种因为水质所引发的大面积死鱼。
三、增强免疫力
这两年补充多糖类产品,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已是行业内普遍的做法。并且这种方法已得到大量养殖户的验证和认可。比如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酵母、免疫增强剂,再配合乳酸菌内服,可预防草鱼黑头瘟,提高小草鱼的成活率,并且小草鱼的肠壁还会增厚,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四、增加溶氧
充足的溶氧是保证鱼类健康、快速生长的前提,而且还能为鱼类的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如辅助判断藻菌平衡:养殖水体发黄,水体中悬浮有机质多而藻类偏少,则是由于缺乏有益微生物的分解,藻类不能同化吸收这些有机质的营养,藻类繁殖不起来,出现产氧不足;辅助判断鱼类鳃部疾病:有些时候,明明检测水体中溶氧充足,可就是有鱼出现暗浮头,或是缺氧,用排除法,排除藻类毒素、离子毒素外,就可以得出鱼的鳃部有问题。
1、池塘溶氧过低
最直接的影响是使鱼类出现浮头、泛塘;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不能正常转化,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致病菌大量繁殖,鱼患病的概率增加;影响鱼类吃食,阻碍生长;增加低温期和高温期时发生水温分层时施用杀虫药的风险。
2、溶氧过高
易导致鱼类,特别是苗种气泡病的发生。
推荐使用方法:定时使用增氧机增氧,同时打破水体分层,根据池塘大小、养殖品种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增氧机;使用增氧颗粒,通过氧化底部的还原性有机物,达到改善底质的目的;用底改把底部耗氧的有机质氧化掉,或是使用芽孢调节水质,分解有机质,减少了消耗氧气的源头,促进藻类生长产氧,同时还为花白鲢提供饵料。
总之,鱼病预防的重点还是水质的调节,鱼每天都在吃料,时时刻刻都在排泄,只有定期将这些污染水质的潜在因素及时通过微生物的分解,才能从源头去减少鱼病的发生;而对于一些病毒性疾病的防控,通过内服一些免疫增强剂,也是现阶段在实践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