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鹧鸪在夏秋两季,养到6周龄后,外界温度与室内温度较高,就可脱温,但冬春两季,外界温度低,室内的自然温度达不到24℃,仍需人工保温。中鹧鸪,也称育成鹧鸪或后备鹧鸪,是指90日龄至产蛋前、育成后准备作种用的鹧鸪。雏鹧鸪在育雏室养到90日龄后,便转入中鹧鸪舍饲养,这时期,鹧鸪的特点是羽毛已丰满,有飞翔能力,很活泼好动,食欲旺盛,生长发育较快,有抗寒能力。
1.结合转群进行选择
鹧鸪在13周龄后,要进行人工选择,并按1雄2雌的比例搭配,将好的种苗留下作种用,不好的或多余的雄、雌鹧鸪,作肉用鹧鸪处理。育成鹧鸪要求达到以下标准:
(1)姿态正常
鹧鸪站立时要求身体平衡,肩自然向尾部倾斜,斜度为45度。凡是肩低、背拱、尾部过低者,均应淘汰。
(2)体态适中
步伐自由,行动灵活,体重适当。如步伐摇摆,有跛行,体重过轻者,应淘汰。
(3)体形标准
眼睛圆大有神,喙短宽且稍弯曲,长短适中,颈与头匀称,背要平宽,胸宽,背部和胸部平行。喙狭长是寡产鹧鸪,不宜留种。
(4)脚健壮,并附有肌肉 胫部硬直无毛,长短适中,一般胫长为5;9厘米。脚趾齐全正常。脚趾弯曲,无脚趾或多脚趾的(正常有4只脚趾,多于4只或少于4只属不正常)不留种。
2.舍饲
饲养舍的玻璃窗及门户,都必须附加铁丝网,并有围栏和有围网遮护的运动场,使鹧鸪既可在舍内安静吃食和睡眠,又能飞翔活动和获得自然光照,接受适宜需要的阳光照射,吸收新鲜空气,加大运动量,是育成高产鹧鸪的重要措施。育成期的鹧鸪,还未到性成熟,可以雄雌合群混养,平地散养,也可以离地网养。平地养比网上养成本低,较经济,但在预防疾病方面,不如网上养。平地养最好室内垫上垫草,垫草要干净、新鲜,清洁卫生工作和育雏期相同。
(1)及时调整饲养密度,强弱分群 饲养密度不宜过大,过大会影响中鹧鸪正常活动和生长,甚至发生互啄、互斗,造成损伤,乃至死亡。饲养密度视鹧鸪的周龄而定,5;10周龄,每平方米约养30只;10周龄后,每平方米平均养15只。强、弱鹧鸪分群饲养,否则造成发育不一致,个体差异大。
(2)定期抽检体重,适当饲喂 每2周按5%;10%随机抽样进行称重并做好记录,以便了解全群生长情况,发现1;2只明显消瘦,应注意全群鹧鸪的检查,将患鹧鸪全部集中进行治疗。同时防止过肥影响产蛋性能。中鹧鸪期饲喂量为:每天每只喂料30;50克,每天喂料3次。
(3)修喙
飞喙要及时用尖刀修正,若任其生长,极易碰伤,发生裂喙或脱喙。
(4)捉鹧鸪
抓鹧鸪最好是在晚间熄灯后进行,用手电筒寻找要抓的鹧鸪。白天抓鹧鸪,会使全群鹧鸪飞窜,应激太大。
(5)光照
中鹧鸪期,每天进行低强度光照14小时,亮度按每平方米1;0.5瓦灯泡,白天利用自然光照,不足的光照加人工光照。
(6)免疫程序
1周龄用鸡新城疫Ⅱ系疫苗滴鼻,10周龄肌注鸡新城疫I系苗。产蛋前再次肌注I系苗或油乳剂灭活苗。1;3周龄,主要防球虫病及呼吸道病,3周龄后主要防沙门氏杆菌病及盲肠肝炎(黑头病)。
3.牧饲
在猎区,鹧鸪以牧养为主,为防止野兽侵袭,给鹧鸪设有隐蔽地,一般用多刺玫瑰、西洋红杉、灰山茱萸、接骨木、高地灌木蔓越橘、忍冬、野樱桃、史跨木等构筑围篱,不需要铁丝,也不要做支架。放牧饲养的鹧鸪,一般是90日龄后的中鹧鸪。每亩灌木林牧地约牧养100;200只。由于鹧鸪群集性好,在牧区内,要固定饲喂地点,在未放牧前进行一定范围小区围网调教饲喂,使其认识饲喂地点或饲喂信号后再行放牧。在牧区尽量不要干扰或惊动鹧鸪群。鹧鸪是中等体型的鸟类,长的较圆胖丰满,易被游猎者猎获,用于烧烤,风味特佳,是当今世界狩猎协会最重视发展的鸟类。在半干旱、开阔、多石而不缺水的乡间,最适宜牧饲鹧鸪。鹧鸪善飞,但飞得不高。夏天一般集在水源附近,其他季节四处可见,捕捉时爱往山上逃窜。喜在旷地与岩石间群居栖息,每群约10;14只不等,春天成对的分开到靠近岩石或灌木林边洼地交配产蛋,产蛋后雄鹧鸪立即离开,另行组成雄鹧鸪群,雌鹧鸪负责孵化,21;22天后,雄鹧鸪又返回,共同照顾幼鹧鸪。但人工牧养,应供给部分配合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