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猪常见的疾病仔猪副伤寒有什么发病特点?如何诊断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特别是2~4月龄仔猪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高。
仔猪副伤寒病原
本病病原是由沙门氏菌属的几个不同血清型引起,沙门氏菌为 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直杆菌,革兰染色阴性,不产生芽孢,一般 无荚膜,有周身鞭毛(鸡白痢沙门氏菌等除外)。本菌需氧或兼性厌 氧,对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平板培养基上生长。沙门氏菌抗原 分为菌体抗原(0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表面抗原(荚膜或 包膜抗原,称v抗原)3种。引起猪沙门氏菌病的沙门氏菌血清型 相当复杂。猪霍乱沙门氏菌是主要的病原菌,可引起败血性传染和 肠炎;伤寒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并伴发高热; 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猪散发性败血型传染和脑膜炎;而猪伤寒沙门 氏菌则以引起溃疡性小肠、结肠炎以及坏死性扁桃体炎和淋巴结炎 为特征。本类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在外界环境中可生存数周或数月。60度经1、经20、 75度经5后死亡。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常规消毒药均 能将其杀死。
仔猪副伤寒的发病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和早春多发。本病主要感染6月龄以内的仔猪,但1~4月龄的仔猪。10~15kg的仔猪为重点。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通过粪尿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将病原菌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和周围环境,经消化道而感染。也有的仔猪通过带菌母体的子宫或脐带而感染。由于猪体内带有病原菌,当猪只受到寒冷潮湿、气候突变、饲养密度过大、拥挤,饲料营养价不全,突然更换饲料,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均可诱发本病。本病多为散发,但有时也呈地方流行。本病多与猪瘟,猪气喘病同时发生。
仔猪副伤寒临床症状
急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病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厌食,呼吸困难,后期下痢,耳根、胸前及腹下皮肤有紫斑。病程多数为1—4天,发病率低,但病死率很高。慢性型为本病的常见病型,感染后症状较轻,体温稍许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生长停滞,常堆叠在一起,病初便秘后期下痢,拉灰白或黄绿色稀粪,带有血液或粘液,呈腥臭味。有些病猪发生咳嗽。病程2—3周或更长,腹泻时发时停,病死率25%—50%,病猪即使恢复也会成为生长发育不良的僵猪,仍可带菌排菌几个月。剖检病变方面,急性病例,主要呈败血症变化,耳、后躯及腹下皮肤有紫斑,脾肿大呈暗紫色。浆膜和粘膜有小点出血。肝有灰白色小点坏死灶。慢性病型的主要特征性病变为盲肠、结肠和回肠的坏死性肠炎。脾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肺常见有卡他性肺炎或灰黄色干酪样结节。
如何诊断仔猪副伤寒?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需从实质器官中分离细菌并作鉴定。同时要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相区别。防疫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传染源传入,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对水、饲料等应严格按照兽医卫生规定管理,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病猪和病死猪均不可宰食,以免污染环境并引起食物中毒。被病菌污染的场地要全面消毒。
仔猪副伤寒的治疗方案?
1、抗生素疗法:病猪可使用强力霉素、新霉素和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病猪按每千克体重每次口服2—5mg强力霉素,每天1次;按每千克体重每天口服5~15 mg新霉素,注意分呈2~3次服用;按每千克体重每天口服50~1OOmg土霉素,也分成2~3次服用,也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40mg,一次性完全注射。
2、磺胺类疗法:病猪使用磺胺增效合剂治疗效果较好。病猪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0~40mg磺胺嘧啶或者磺胺甲基异恶唑和4~8mg甲氧苄氨嘧啶,混合均匀后分成2次内服,连续使用1星期。病猪也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70mg复方新诺时,注意用量加倍,每天分成2次内服,连续用3~7天。
3、呋喃类疗法:病猪每天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0~40mg痢特灵(呋喃唑酮),分成2次口服,连续使用3~5天,然后剂量减半,继续服用3~5天。
4、中西医结合疗法:取15g地榆炭,1Og青木香,1Og车前子,1Og白头翁,15g烧白芍,1Og黄连,6g苍术,5枚烧大枣,全部研成细末,分成2次添加在饲料中或者直接喂服,连续使用3天,同时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 2mL忽热(主要成分是磺胺嘧啶等)或者恩吉诺(主要成分是恩诺沙星等),每2天1次,连续使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