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病毒(WSSV)病目前已成为海、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一旦发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对虾便出现暴发性死亡,严重的能导致整池绝产、全军覆没,给广大养殖者造成惨重损失。所以及早发现、积极治疗该病是养殖成败的关键。
2003年我市养殖南美白对虾发生了严重的白斑病毒病,令人措手不及,很多虾农深受其害。我们根据病情,对10口面积5-8亩的发病池塘采取了相应措施,使白斑病毒病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发病时间
6月中旬,水温25-27℃,对虾体长5cm左右,天气连续阴雨。
2发病症状
发病前期虾须、尾扇发红,身体消瘦,摄食尚可,体表无其它异常。病虾漫游于水面,不久便下沉死亡,这时用显微镜检测头胸甲中央部位,发现有雪花形、放射状白色斑纹。到了发病后期,大多数病虾残胃或空胃,头胸甲向外张开(鳃丝肿胀所致)且极易剥离,肝胰脏肿胀,外观模糊,手捻易碎,有红色组织液流出,甲壳与附肢上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纹,游泳缓慢无力,不久便死亡。
3采取措施
3.1换水20㎝后,用碘溴海因300g/亩或海活素(PV碘) 300 g/亩全池均匀泼洒,视病情连用2-3天。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泼洒药物前后一定要注意增氧,坚持午后开机2-3小时,午夜12:00至次日凌晨5:00持续开机,阴雨天保证开机时间在12小时以上。
注意检测各项水质指标,保证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以内,并根据检测情况,通过添换水或施洒沸石粉(25kg/亩)及其它水质改良剂来调节和改善水环境。期间我们发现有一池换水后pH值仍高达9.2,后用2×10-6浓度盐酸分3次全池泼洒,使pH值降至8.8。
水体消毒的同时,结合投喂药饵5-7天,并且在饵料中添加5‰的Vc和0.2‰的VE来增强对虾体质,药饵用3‰的氟苯尼考(连喂3天)和5%的红皮大蒜捣汁交替拌料投喂。拌饵时为防药物流失用海藻粉作为粘合剂,海藻粉含有丰富的碘和海藻多糖,可防治肠炎、消化不良等各种疾病,而且适口性强,可促进对虾生长,是理想的饲料粘合剂。
3.2消毒1周后,全池均匀泼洒EM菌液(3 kg/亩)或复合活菌益水素(2 kg/亩),添注新水,进水时要保证各项指标与池水相近,避免因水环境变化过大,引起病虾应激反应,导致病情复发。
池中施洒EM菌或益水素的同时,饵料中也要添拌EM活性菌3-5天,以改善对虾肠道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菌繁殖,保证对虾健康生长。
3.3每天多次捡拾死虾,死虾若不及时清理,被健康虾吞食后能直接感染白斑病毒,发病机会大大增加,并出现恶性循环。同时要驱赶池塘上空和水边鸟类,并注意将捡拾死虾埋掉,以免被蛙类、水鸟吃掉后感染未发病池塘。另外,发病期间所用工具和管理人员要随时注意消毒和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减少感染机会。
3.4增加巡池次数,注意观察水色变化及对虾活动情况。巡池中我们发现有一池浮游动物(枝角类)较多,池中耗氧增加,用水循环法进行了处理,而未用杀虫剂类,这样既避免了杀虫药的毒副作用不利于对虾生长,又增加了水中溶氧。
3.5病情稳定后,仍坚持阶段性用二溴海因或其它碘制剂对水体消毒,并每隔半月施洒有益菌、沸石粉或腐质酸钠对水质、底质进行改良,饵料中定期添加Vc、VE,用蒜汁和活性菌随水体用药交替拌饵投喂。
4治疗效果
4.1由每天沿池边捡拾死虾100尾逐渐减少,10天后不再发现死虾;由开始每旋网(2-3㎡)打2-3个死虾,至5天后每2-3旋网打1个死虾,10天后网捕无死虾,并且对虾活力明显增强。
4.2发病期间对虾旬增长0.1 cm,10天后旬增长平均1.2cm。
4.3其它相近池塘因加强隔离与管理未被感染。
4.4至9月份开始收虾,试验池塘均未复发白斑病。
5总结
5.1白斑病毒已在海、淡水对虾养殖中普遍存在,因此必须加强预防,投喂优质、添加各种维生素的对虾饲料来增强对虾免疫与抗病能力,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可以避免病毒病暴发。水温25-27℃,连续阴天,长时间低氧最容易导致白斑病毒病发生,所以在预防和治疗白斑病毒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充足的溶氧。
5.2投饵量要适宜,尤其养殖前期要坚持宁少勿多的原则,避免水体污染与浪费。大蒜有保肝、护胆、杀菌的作用,而且诱食性、粘附性较强,因此用鲜蒜汁做药饵经济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