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红腿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及不动杆菌等感染而引起的一种蛙细菌性疾病。
(-)病原
严爱莲(1989)报道,牛蛙红腿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肖克宇等(1993)报道,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也是导致牛蛙红腿病的病原菌。菌呈球形或短杆状,大小为0.5-0.8微米×0.8-1.8微米,单个或成对联生,少数成短链状,无鞭毛,革兰氏阴性,无荚膜,无芽孢,好氧,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不还原硝酸盐,不产生吲哚,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对葡萄糖不产酸产气,对弧菌抑制剂(0/129)不敏感;在4-37℃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40℃以上不生长;在无氯化钠和含0.5%氯化钠的胨水中生长良好,在含4%以上氯化钠的胨水中不生长;pH5-10生长;在三糖铁琼脂培养上培养,斜面及底层均不产酸;不溶解牛、羊、兔及鸡的血细胞。
胡成钰等(2000)报道,牛蛙红腿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及不动杆菌。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越冬后发病最常见。当水质恶化、蛙体受伤、营养不良、水温和气温的温差大、饲养管理不善时,最易暴发流行,死亡率很高,可以经口及皮肤接触感染。不仅危害牛蛙,且美国青蛙及野生青蛙也都患红腿病。
(三)症状
病蛙精神不振,跳跃无力,腹部膨胀,临死前呕吐并排血便。蛙腿腹侧、内股,腹部及下颌等颜色浅的部位的皮肤出现红点、红斑或弥散性红色,头部、嘴周围、腹部、背部、腿和脚趾上有溃烂病灶,腿水肿,腹部和腿部的肌肉有条状或点状红斑;腹腔内有大量清澈无色的腹水,肝脏、脾脏、肾脏肿大,尤其是脾脏和肾脏可肿大1倍以上;肺、肝、肾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时脾脏和肝脏呈黑色,脾脏的切面呈暗红色,似煤焦油状。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五)预防措施
(1)养蛙场地、水池及工具进行打扫、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质饲料(绝对不用病死鱼、病死蛙作为饲料),泼洒复合光合细菌、东江菌及蜡状芽孢杆菌等有益菌,保持环境优良、稳定,提高蛙体抵抗力。
(4)胡成钰等(2001)报道,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及不动杆菌灭活菌苗后第4天可检出抗体,第12天达到峰值,至少能维持90天,150天后回复到初始水平。免疫保护率在80%左右。灭活菌苗在4-10℃环境中保存120-180天,分别攻毒试验蛙,仍有70%左右的存活率。
(六)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岸上及水中都要泼,泼2-3次。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蛙每天用鱼泰8号0.15克、或复方新诺明50毫克(第2天后用量减半)、或蛙病宁拌饲投喂,连喂5-7天。
(3)如病情严重,病蛙已不吃食,可按每千克蛙用5万单位庆大霉素10%葡萄糖注射液进行腹腔注射,并在体表病灶处涂抹鱼泰8号药粉,放在经消毒过的地方进行隔离饲养。
(4)治愈后2天,泼洒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遍洒复合光合细菌、东江菌及蜡状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