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健康养殖基地环境要求包括所在地位置和水源、水质、底质。
泥鳅健康养殖场应是生态环境良好,没有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水域和地域;在养殖地区域内及期上风向、养殖用水源上游,没有对场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包括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医疗机构污水及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
1.底质是要求
养殖场底质要求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底质呈自然结构,无异色、异臭。
2.水质要求及养殖废水处理
水是泥鳅生存的主要场所,在这里泥鳅将度过从繁殖、生长到收获、死亡的整个一生。一切有益或有害的影响,都必须经由水为介质,改变水质,才能影响泥鳅的生长发育状况。反映水质情况的因子主要有:水体透度,水色,水温,溶解氧,PH,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含量。
养殖用水要满足泥鳅多方面的需要,除了要有足够的水量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水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含适量的溶解盐类;溶氧丰富,几乎达到饱和;含适量植物营养物质及有机物质;不含有毒物;PH在7左右。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一昼夜16小时以上溶氧必须大于5毫克/升,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泥鳅的生长好坏和水中溶氧量呈正比,水中溶氧量高时,泥鳅摄食旺盛。泥鳅的耗氧量也随着增加,新陈代谢随之加快,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泥鳅养殖池氧气的来源,第一是空气经过水表层以渗透的方式溶入水中;第二是养殖池中的藻类或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第三是以人工方式,如冲水、增氧机搅动水面以增加水体与空气接触面积,来特高水中的溶氧。
养殖后的废水,有机物含量高,其本身也是引起水域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二次污染。不达标的养殖用水和养殖后的废水必须进行处理,才能用于泥鳅养殖。
养殖用水和废水的处理方法:养殖用水和废水处理的目的就是用各种方法将污水中含有污染物质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水质保持洁净。根据所采取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不同,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1)养殖用水的物理处理。在养殖用水和废水中,往往含有较多的悬浮物(如粪便、残饵等)或其他水生物,为了净化或保护后续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降低其他设施的处理负荷,都要将这些悬浮或浮游有机物尽可能用简单的物理方法除去。处理方法包括栅栏、筛网、沉淀、气浮和过滤等。
(2)养殖用水的化学处理。常用的简单、经济、可行的方法是用生石灰进行水质、底质改良。底质常用生石灰以水即泼洒的方法;池水中则以每亩10~15千克生石灰进行化水泼洒,能产生净化、消毒和改良水质、底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