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麻鸭体型较大,体长51-68厘米,体重约1.5kg,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飞翔时黑色的飞羽、尾、嘴和脚、黄褐色的体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鲜明的对照。 赤麻鸭在草原、荒地、沼泽、沙滩、农田和平原疏林等各类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带。主要在内陆淡水生活,有时也见于海边沙滩和咸水湖区及远离水域的开阔草原上。繁殖期成对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有时也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大群。性机警,人难于接近。
赤麻鸭外形特征
赤麻鸭雄鸟头顶棕白色;颊、喉、前颈及颈侧淡棕黄色;下颈基部在繁殖季节有一窄的黑色领环;胸、上背及两肩均赤黄褐色;下背稍淡;腰羽棕褐色,具暗褐色虫蠹状斑;尾和尾上覆羽黑色;翅上覆羽白色,微沾棕色;小翼羽及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外翈辉绿色,形成鲜明的绿色翼镜,三级飞羽外侧3枚外翈棕褐色;下体棕黄褐色,其中以上胸和下腹以及尾下覆羽深;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雌鸟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体色稍淡,头顶和头侧几乎白色,颈基无黑色领环。幼鸟和雌鸟相似,但稍暗些,微沾灰褐色,特别是头部和上体。虹膜暗褐色,嘴和附踉黑色。
赤麻鸭繁殖方式
赤麻鸭2龄时性成熟。通常1年繁殖1次,偶尔有1年繁殖2次的。繁殖期4-6月。通常繁殖在开阔的平原,对的结合较为固定。交配在水中或地上进行,交配前雌鸭颈部向前伸直,头低向地面,并发出‘嘎嘎’叫声,来回在雄鸭周围走动,雄鸭此时也伸长脖子走向雌鸭,随后衔住雌鸭肩羽,上到雌鸭背上进行交配。营巢于开阔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动物废弃洞穴、墓穴以及山间和湖泊岛屿上的土洞和石穴中,亦见营巢于草原荒漠地上洞穴和胡杨树洞内。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绒羽构成。窝卵数8-10枚。每天产卵1枚;卵的大小为64-69mm×45-47mm;重74-85g;椭圆形,淡黄色。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遇危险时则高声鸣叫以示警,有时雄鸟还飞向入侵者作出攻击姿势进行恐吓。雌鸟离巢时用绒羽将卵盖住,然后才随雄鸟一起外出觅食。觅食结束后雄鸟又伴随雌鸟飞回巢中,然后才离开雌鸟栖息于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30天,5月初即有雏鸟孵出。已孵出的雏鸟和亲鸟一起游泳在水塘和小溪中,见人后雏鸟立刻藏入岸边草丛。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即长满了绒羽,并会游泳和潜水。也有资料说雏鸟孵出后通常由亲鸟从巢区背负到水域。在水中游泳时雏鸟亦常爬到亲鸟背上玩耍,雏鸟在亲鸟带领下经过5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具飞翔能力。
赤麻鸭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赤麻鸭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赤麻鸭在中国北部冬季和迁徙期间是为丰富的,在长江下游地区也极为普遍和常见,是中国主要产业鸟类之一。但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来代以来,由于过度狩猎和生境被破坏,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赤麻鸭的越冬种群数量仅为2834只,印度9995只,尼泊尔2398只,巴基斯坦3982只,缅甸1959只,其他亚洲几乎没见到或很少见到。在欧洲和北非,种群数量亦迅速减少,欧洲不足50对,北非1970年调查为1000对,摩洛哥50对左右。至2012年世界总的种群数量约3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