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2003年贵阳市科技局下达《冷水性鱼养殖试验》项目,由贵阳市水产站负责实施,经多次选点、专家论证,确定利用乌当区渔洞峡冷水资源,开展流水养殖冷水性鱼试验,养殖面积720平方米,主要养殖品种为鲟鱼、金鳟和三倍体虹鳟。2004年3月从挪威引进三倍体虹鳟受精卵4万粒,经35~40天人工孵化和70~80天鱼苗培育,个体重10~20克,数量2.02万尾,放入5号与6号流水池,放养密度337尾/平方米。1.发病过程 2004年7月1日开始死亡51尾,2日死亡80尾,3日死亡141尾,4日死亡297尾,5日死亡315尾,出现明显的死亡递增现象;至7月17日止,死亡2001尾,死亡率达9.9%。2.主要症状 病鱼在水中不集群、不摄食,身体发黑,游动无力,紧靠排水口两侧。体表完整,各鳍末端色素减褪,呈浅白色,鳃盖残缺,鳃丝肿胀,末端部分腐烂、缺损呈“扫帚状”,软骨外露,周围带有粘液。后肠充血、出血(100%),肠内无食物,含淡黄色粘液,肠壁呈现紫红色。发病时,水温17~18℃,采用外消强氯精遍洒及内服复方新诺明进行治疗,未能控制鱼病。3.治疗过程 第1疗程7月6~11日,采用甲醛停水遍洒消毒,每天2次,内服恩诺沙星;第2疗程7月12~17日,上午采用甲醛,下午碘伏遍洒消毒,内服恩诺沙星。通过2个疗程的治疗,7月17日鱼类基本停止死亡,恢复正常活动。二、鱼病检验2004年7月3~4日分别送病鱼9尾和10尾到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进行检验,通过流行病学、病理解剖、细菌分离培养及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实验、鞭毛染色、动物感染试验和真菌分离培养,7月10日检验报告认定,引起本次鱼病的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三、病因分析1.虹鳟生物学特性 鲑科鱼类,因只能在低温环境中正常繁殖生长,而被称为冷水鱼,生长最适水温8~20℃,水温高于21℃时,代谢强度、饲料效率、抗病力降低,25℃时很快死亡;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水温,只要水不结冰即能摄食生长,生长于高透明度、高溶解氧的流水环境中。2.养殖地理环境条件 渔洞峡是高原峡谷,谷宽3~5米,峡谷出水主要为地下水,常年水温8~10℃,变化不大,流水养殖场建在田地中,养殖用水经400米封闭管道引入池中,不受山洪冲刷。但降雨后,峡谷溪水受山洪影响,水质浑浊。3.气候因素 乌当区2004年4月平均气温17.1℃,降水量61.9毫米,5月份平均气温19.3℃,降水量230.1毫米。6月份平均气温21.4℃,降水量39.7毫米,7月份平均气温22.8℃,降水量239.7毫米。夏季最高气温达到31℃,降雨集中在5~7月。4.水温变化 流水池水温在15~18℃,从记录表上看,5月份15~16℃,6月份16~17℃,7月份17~18℃,水温对三倍体虹鳟鱼病无明显影响。5.水质检测 溶解氧(DO)、酸碱度和氨氮浓度,在进行的4次水质检测中,溶解氧6.2~7.2毫克/升,酸碱度7.3~7.6,氨氮浓度0.0017~0.0064毫克/升,均能满足三倍体虹鳟鱼生长需要。6.水体透明度偏低 因流水池池底与主排水沟沟底水平,致使残饵、粪便及沉积物不能有效及时随水流排出,造成池水透明度差,平常养殖时,较难观察鱼类的活动情况。从虹鳟生物学特性分析,这样的水体环境,影响了三倍体虹鳟的生长,致使抗病力下降,易感染细菌,引发鱼病。7.病理学分析 此次鱼病病原体经贵州大学动医系畜禽疫病教研室检验,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观察主要症状为烂鳃;据相关资料,虹鳟鱼细菌性鳃病,病原体属于纤维粘菌属,宜于低温下繁殖,是虹鳟仔鱼期主要病害之一,水温4~9℃时,易发生此病。四、对策1.改进排污功能 必须改进流水池排污系统,使池底与沟底形成10~15厘米落差,流水池排污畅通。改造池体后,流水池水体己达到清澈透明,见鱼见底的效果。2.直接引入地下水 现引水为水坝,应将封闭引水管道直接从熔洞出水口取水,避开降雨时山洪带来的泥沙造成水体浑浊。3.加强水体过滤、沉淀 针对降雨季节,一是水口处,增加三道100目过滤网,频繁清洗,尽量过滤二是采用絮凝剂和沉滤剂化学物质,进行水体沉淀;三是将300平方米的鱼池作为沉淀池,抽水缓解;四是降低进入流水池的流量,减缓水体交换。4.培育大规格鱼种 鱼苗抵抗力较弱,易发生死亡和感染鱼病,所以,每年12月份引进受精卵,经30~40天孵化和100~120天的强化培育,使鱼苗个体均重达到50克以上,以大规格鱼种渡过大降雨季节,减少苗种死亡和发生鱼病。五、讨论1.水体透明度。以往在虹鳟鱼养殖中只偏重常年水温、流量和溶氧等这些指标,对常年水体透明度重视不够,而生物学特征说明其易生长于高透明度、高溶解氧的流水环境中;水体混浊透明度低,会妨碍鱼的视力,影响生长,降低抗病力,引发鱼病。因此,在虹鳟鱼养殖中,应高度重视常年水体透明度,科学地设计流水池,必要时,修建专用沉淀池,做到流水池排污畅通、常年水体清澈透明,减少鱼病发生。2.直接引入低温地下水,避免山洪影响,必要时,采用相应的曝气增氧措施后,经封闭专用管道进入流水池。
相关文章
-
鸡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传支混合感染的诊治
重庆市某养殖户于2003年11月4日,购进商品大发肉鸡1400羽,饲养至20日龄左右发生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肾型传支混合感染,经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治,及时控制了病情。现将情况报道如下:1免疫情况和发病情况该养殖户称,1日龄免疫马立克疫苗,8日龄免疫新支肾弱毒苗,9日龄断喙,15日龄免疫三价疫苗。饲养至19日龄时发现鸡...
1717 养殖手册 鸡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和传支混合感染的诊治 养鸡技术 养殖 -
农村非典型鸡新城疫的防制
近年来,由于农村养鸡生产者对鸡新城疫防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疫苗的普及使用,典型新城疫的发病率下降,但非典型新城疫在免疫鸡群中仍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疫苗种类、免疫程序和鸡体免疫状况的不同等多种因素造成鸡群免疫状态不均衡所致。由于其在临诊上缺乏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易与禽流感、禽霍乱、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相混...
2590 动物饲养 家禽养殖手册 家禽养殖教学 -
饲料用螺旋藻粉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饲料用螺旋藻粉》 GB/T 17243 — 1998 规定了饲料用螺旋藻粉的感官和理化指标、重金属限量、微生物学指标等技术要求。 表1饲料用螺旋藻粉质量标准 (《饲料用螺旋藻粉》 GB/T 17243 — 1998 ) 项目要求感官要求色泽蓝绿色或深蓝绿色气味略带海藻鲜味,无异味外观均匀粉末粒度...
1224 特种养殖 家禽养殖 畜牧文摘 -
引起眼炎的常见鸡病诊断2
六、粘膜型鸡痘多发于夏秋季,主要侵害雏鸡及育成鸡。病鸡最初表现单侧或双侧眼睑红肿,有泡沫,流泪,继而有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流出,使上下眼睑粘合而失明。刺种疫苗能有效预防本病。七、曲霉菌病4-20日龄雏鸡易感性最强,常为群发性和急性经过。病鸡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后期下痢,眼结膜发炎,眼睑充血肿胀,眼球向外凸出,多在一侧眼的瞬...
1684 养殖手册 引起眼炎的常见鸡病诊断2 养鸡技术 养殖 -
猪牛使用链霉素防过敏
有的猪牛使用链霉素后,会发生过敏反应,如果抢救不及时或不合理,也和青霉素过敏一样,会造成死亡。所以,猪牛使用链霉素不可掉以轻心,用药后要注意细心观察,并做好急救准备。猪牛链霉素过敏多呈急性发生。首次用药时,过敏反应发生稍慢,约10~15分钟表现症状;第二次用药时,过敏反应发生较快,5分钟左右即可表现症状。主要症状是:猪...
1663 养殖手册 猪牛使用链霉素防过敏 养猪技术 养殖 -
猪不同饲养阶段与发病的关系
猪在不同饲养阶段的发病状况猪三大传染病的发病率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统称为猪的三大传染病。在我国,患猪的总死亡率约占饲养总量的80%,防治较好地区猪的死亡率也在5%。因此,应提高猪病防治水平,每年若能使猪总死亡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即相当于增加500万头猪的出栏,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据有关资料统汁表明,在猪的死因中,因患...
1537 动物养殖知识 家禽养殖 家禽养殖妙招 -
蛋鸡生产中减少饲料浪费的途径
饲料费用是养鸡生产成本中开支最大的项目,大约占养鸡成本的70%~80%。浪费的饲料一般要占饲料总用量的5%~10%。因此,减少饲料浪费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的主要措施之一。养鸡生产中节省饲料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饲养高产蛋鸡品种高产蛋鸡品种,其生产性能高、潜力大,生长发育快,产蛋量高,对饲料的利用率比较好。2...
2361 养殖手册 蛋鸡生产中减少饲料浪费的途径 养鸡技术 养殖 -
牛髋关节脱位的治疗与浅析
牛髋关节脱位,整复十分困难,多数兽医把它列为不治之症。现将我们成功整复1例典型牛髋关节脱位的经过报道如下:广昌县长桥乡上凡村揭金保家,1头3岁黄牛牯。主诉:该牛于2001年4月20日上午在离村庄不远的路坎上拴牧,下午去更换牧地时,发现该牛已跌倒在路边,不能站立。我们得知后,迅速赶到现场。1诊断数人将病牛扶起,后肢呈混合...
2781 养殖手册 牛髋关节脱位的治疗与浅析 养牛技术 养殖 -
家兔春季繁殖注意“五点”
一、注意膘情和营养。母兔宜保持七八成的膘情。为了保持母兔适当的膘情,必须合理搭配饲料,注意营养全面,尤其不可缺少青绿饲料。对过肥的家兔要减少精饲料喂量,多喂青饲料,并加强运动。二、注意催情和配种。对长期不发情的母兔,可通过公兔的追逐、爬跨刺激,促其发情。也可给母兔注射乙烯雌酚或苯甲酸雌二醇,同时采用复配或双重交配的方法...
2765 养殖手册 家兔春季繁殖注意五点 兔子养殖技术 养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