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饲料对脂肪色泽的影响
正常畜产品的脂肪应具有特定动物品种的色泽。消费者喜爱的脂肪色泽因畜产品种类不同而异。正常猪脂肪应为白色,若为黄色,则视为异常,称为黄膘。在大量采食蚕蛹或饲料中脂肪已氧化变质,则可引起猪背膘变黄色。
肉鸡一般以带皮全胴体或分割形式出售,因此,肉鸡皮肤颜色的深浅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指标。消费者因区域、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对肉鸡肤色的喜好程度不同,大多数消费者均偏爱黄色,被认为是肉鸡健康的象征。肉鸡皮肤的黄色来自于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即胡萝卜素的氧化产物--羟基胡萝卜素(叶黄素)在皮肤和皮下脂肪沉积而产生,最重要的黄色色素有黄体素和玉米黄质,其最好来源是黄玉米、紫花苜蓿草粉及其加工产品。
肉鸡皮肤黄色的深浅与饲料中黄色色素含量成正比。饲料种类不同,所含色素种类不同,其着色效率不同。玉米叶黄素利用率为84%~100%,苜蓿粉为31%~75%,金盏花粉的叶黄素利用率只有玉米叶黄素的35%~65%,大豆皂脚叶黄素利用率只有玉米叶黄素的40%~60%。天然叶黄素的着色效果不如人工合成的叶黄素,二者配合有利于着色。因此,饲喂含黄色色素丰富的饲料并添加一定量的脂肪和抗氧化剂可改善着色效果,但不饱和程度高的脂肪易于氧化酸败,影响叶黄素的吸收。添加从万寿菊提取的天然叶黄素和人工合成的叶黄素如蛋白乙酯、角黄素等可显著改善肉鸡皮肤着色。
2、饲料对胴体脂肪硬度的影响
胴体脂肪硬度取决于脂肪酸组成,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脂肪硬度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增加亚油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如EPA(C20:5)和DHA(C22:6))含量可提高动物肉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可预防人类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和有助于脑发育。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可使脂肪变软,影响肉品的致密性,胴体脂肪与瘦肉之间以及脂肪层之间易分离,不利于切割,降低切割肉的外观吸引力,而且脂肪氧化酸败程度增加,容易产生异味(如鱼腥味等)而降低品质。脂肪过软的肉也不宜加工火腿和腌腊制品等。
反刍动物体脂含饱和脂肪酸量高,体脂硬度大,受饲料脂肪酸影响很小,其原因在于采食的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在瘤胃发生氢化而成为饱和脂肪酸。而非反刍动物可将吸收的饲料脂肪酸直接用于合成体脂肪,因此,改变饲粮脂肪种类和数量便可改变非反刍动物胴体脂肪酸组成。大量饲喂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饲料如大豆、玉米、米糠、鱼油、亚麻籽等可导致软猪肉,而含脂少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饲料如薯类、麦类等可提高猪体脂硬度。饲粮添加高铜(125~250mg/kg)可增加猪体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导致猪体脂变软。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鱼油、亚麻籽、海藻等可增加猪肉和禽肉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猪禽肉的保健价值。饲料中添加聚合亚油酸(CLA),可降低猪体脂沉积,提高瘦肉率,增加脂肪硬度,改善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