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是犬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胃肠道表层组织及其深层组织的炎症,临床表现为消化紊乱、腹痛、腹泻、发热和毒血症等为特征,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续发性;按其病理过程分为急性和慢性。
原发性胃肠炎主要是由于饲养不当、饥饱不匀、采食腐败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误服刺激性强的药物所致。这种病变多见于暴食动物内脏、骨、肉的犬只。继发性胃肠炎是指在某些传染病(如犬瘟热、钩端螺旋体病、弯曲菌病、沙门氏菌病、轮状病毒病、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等)及寄生虫病(如钩虫病、球虫病、鞭虫病、小袋虫病、弓形体病等)的病程中所引发的胃肠炎。
胃肠炎大多是因为犬只营养不良、过度疲劳或感冒等因素,导致其防御疾病的机能,从而使胃肠屏障机能减弱,于是引起胃肠道内的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沙门氏杆菌和弧菌等)毒力增强,终以致病。此外,滥用抗生素,也可能造成肠道的细菌群失调,从而引起二重感染。
胃肠炎发病初时,病犬经常腹卧于凉的地面或以肘及胸骨支于地面后躯高起作“祈祷姿势”。主要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消化不良,伴有呕吐、拉稀等现象,其体温正常或稍高(38.5~39.5℃),同时粪便带黏液。患病后期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偶排出恶臭血便,体温升高至40℃以上,甚至有流涎、白沫和痉挛现象。后病犬会严重脱水,甚至胃功能衰竭而死亡。
当炎症波及黏膜下层组织时,病犬则呈现持续剧烈腹痛,腹壁紧张,触诊时疼痛。
当以胃、小肠炎症为主时,病犬主要表现为口腔干燥、灼热,眼结膜黄染,频频呕吐,有时呕吐物中混有血液。
若以大肠(尤其是结肠)炎症为主时,出现剧烈腹泻,粪便恶臭,混有血液、黏液、黏膜组织或脓液。病的后期,肛门松弛,排便失禁或呈里急后重现象。肠音初期增强,后期减弱或绝止。全身症状比较重剧,体温升高(40~41℃以上),脉搏细数而硬(线脉),可视黏膜发绀,眼球下陷,皮肤弹力减退,尿量减少。肾机能遭受损害时,可发生尿毒症。濒死期体温低下,四肢厥冷,陷入昏迷,全身肌肉抽搐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