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一畜主前来就诊,称6日有1只刚出生不久的羔羊发生剧烈腹泻,8日已发展到5只,而且病弱的1只已经死亡,不知原因非常着急。于是兽医前去诊治,以下是该病例的诊治情况。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以确诊为羔羊大肠杆菌病。
一、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于初生至3月龄的羔羊,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发病羔羊肠道或各组织器官内增殖,随粪便等排泄物散布于外界。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多见于冬春季。母羊营养不良、乳房部污秽不洁、羔羊生后未吃初乳、圈舍阴冷潮湿、通风不良、气候突变等均与该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二、监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几或1—2d,按该病的临诊表现分为败血型和肠炎型。
败血型:多见于2—6周龄以至3月龄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41.5~42℃,精神委顿,结膜充血、潮红,呼吸浅表,随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病羊口吐白沫,四肢僵硬,运步失调,视力障碍,继而卧地磨牙,头向后仰,一肢或数肢泳动。病羔很少下痢,少数排出带血的稀粪。死前腹部膨胀,肛门外凸,可视黏膜发绀,多数于发病后4~12h内死亡,很少有恢复者。
肠炎型:多见于7日龄病羊具有败血症的变化或表现为剧烈腹泻,初体温升高到40.5~41℃,随后出现下痢,粪便先呈糊状,由黄色变为灰色,接着粪便为液状,带气泡,有时混有血液和黏液。病羊腹痛,拱背,卧地。如不及时治疗,常在24-36h死亡。致死率15-75%。
三、病理剖检
败血型者无特征性变化。主要是在胸、腹腔和心包内可见有大量积液,内混有纤维蛋白;某些病例的关节,尤其是肘和腕关节肿大,内含混浊滑液和纤维性脓性絮片。脑膜充血,小点出血。下痢型患羔脱水,真胃及肠内容物呈黄灰色半液状,瘤胃和网胃黏膜脱落,真胃和十二指肠及小肠中段呈严重的充血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真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呈黄灰色半液状。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发红。脑膜充血。有的肺脏呈肺炎病变。
据以上症状结合羔羊发病情况,可以明确诊断为肠炎型大肠杆菌。
四、防控措施
预防首先要加强怀孕母羊和羔羊的饲养管理,做好抓膘保膘工作,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保持羊舍干燥和清洁卫生,可用3%~5%的来苏儿喷洒消毒。其次搞好新生羔羊的环境卫生,哺乳前用0.1%的高锰酸钾水擦拭母羊的乳房、乳头和腹下,让羔羊吃到足够的初乳,做好羔羊的保暖工作。对于缺奶羔羊,一次不要喂饲过量。对有病的羔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即通过人工哺乳、加强护理和抗菌药物治疗。对腹泻严重的羔羊,还应进行强心、补液、预防酸中毒等措施,减少羔羊的死亡。对病羔接触过的房舍、地面、墙壁和排水沟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可用3%~5%来苏儿。
治疗:抗菌用土霉素,每日20毫克/公斤~50毫克/公斤体重,分2次~3次口服,或每日10毫克/公斤~20毫克/公斤体重,分2次肌肉注射。也可用磺胺甲基嘧啶,将药片压成粉状加入奶中,使羔羊自己喝下。1.0克,以后每隔4~6服0.5克。或磺胺嘧啶钠5毫升~10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补液可用5%的葡萄糖盐水,每日20毫升~100毫升静脉注射。如病情好转时,可用微生物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乳康生等,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但不能与抗生素同用。
通过以上治疗,一周后病情好转,体况逐渐恢复。
五、小结
由于春季气候多变,病菌大量繁殖生长,消毒不严,管理不当等多种原因,极易引起羊只发病。如果此病不能早期确诊,及时用药,就会错过治疗时机,使病程拖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易继发其他疾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防治本病应加强卫生和饲养管理,用不同种类消毒剂定期消毒。也可通怀孕母羊的疫苗免疫接种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