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菌病,由于它主要侵害2一4月龄仔猪,也称仔猪副伤寒,是一种较常见的传染病。
猪副伤寒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密集饲养的断奶后的仔猪,成年猪及哺乳仔猪很少发生。其传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病猪及带菌猪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饲料、饮水及土壤等,健康猪吃了被感染的食物而感染发病;另一种是病原体平时存在于健康猪体内,但不表现症状,当饲养管理不当、寒冷潮湿、气候突变、断乳过早、有其他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侵袭,使猪的体质减弱、抵抗力时,病原体即乘机繁殖,毒力增强而致病。本病呈散发,若有恶劣因素的严重刺激,也可呈地方流行性发生。
猪副伤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急性败血型:发病通常来势较猛,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1~42℃,出现稽留热。发病开始时表现出食欲减退,偶有呕吐发生,先出现便秘,之后又表现下痢,排出散发恶臭味的粪便,严重时甚至出现肛门失禁的现象,导致整个后躯和尾部被粪便污染,夹杂血液,往往弓背尖叫,腹部疼痛。经过2~3天,发现病猪耳部、腹部以及四肢处皮肤里的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使其呈深红色,之后由于形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栓,开始形成青紫色斑。发病后期,病猪呼吸困难,体温,有时出现咳嗽、痉挛的症状,一般在4~10天内由于心力衰竭而发生死亡。
慢性型:该类型较常见,病猪体温升高到40. 6~41.5℃,同时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寒颤等症状。发病早期发生便秘,排出散发恶臭气味的粪便,呈淡黄色或者灰绿色。发病中后期阶段,病猪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的症状,有些病猪的腹部皮肤甚至形成溃疡块。
猪副伤寒的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主要是出现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病猪脾脏往往发生肿大,色泽较暗且混有蓝色,质地如橡皮一样硬实,切面呈蓝红色,脾髓质没有出现软化。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类似索状,并存在充血和出血症状;肝脏发生轻度肿大,偶在肝脏能够看到非常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全身各黏膜、浆膜都出现程度不同的出血斑点,肠胃黏膜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
慢性型:主要是在结肠、盲肠、回盲瓣周围发生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猪体内的孤立淋巴滤泡或者集合淋巴结发生肿胀、坏死,并形成绿色或者灰黄色的圆形痂皮,且其脱落后就会形成溃疡。溃疡凹陷,而周缘稍微隆起,之后逐渐融合发展成弥漫性黏膜坏死,肠壁增肥变厚。回盲瓣周围出现弥散性或者局灶性干酪样坏死,且有灰黄色麸皮样坏死覆盖在表面,或者发生髓样变化,呈土灰色,甚至能够看到灰白色坏死灶。
仔猪副伤寒的危害
在养殖仔猪过程中,仔猪副伤寒是一种危害仔猪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一旦发生会对养猪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有时候,病猪并不是只患仔猪副伤寒,它还有可能会同时发生其他疾病,这就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当然,还离不开它本身是传染病的问题,若没及时制止病情,还会造成传染,不仅使病猪病情不断恶化,还会传染给其它健康猪只。
治疗方法
一旦发现有病情发生,要及时治疗。
1)抗生素疗法:病猪可使用强力霉素、新霉素和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病猪按每千克体重每次口服2—5mg强力霉素,每天1次;按每千克体重每天口服5~15 mg新霉素,注意分呈2~3次服用;按每千克体重每天口服50~1OOmg土霉素,也分成2~3次服用,也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40mg,一次性完全注射。
2)磺胺类疗法:病猪使用磺胺增效合剂治疗效果较好。病猪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0~40mg磺胺嘧啶或者磺胺甲基异恶唑和4~8mg甲氧苄氨嘧啶,混合均匀后分成2次内服,连续使用1星期。病猪也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70mg复方新诺时,注意用量加倍,每天分成2次内服,连续用3~7天。
3)呋喃类疗法:病猪每天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0~40mg痢特灵(呋喃唑酮),分成2次口服,连续使用3~5天,然后剂量减半,继续服用3~5天。
预防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传染源传入,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对水、饲料等应严格按照兽医卫生规定管理。病猪和病死猪均不可宰食,以免污染环境并引起食物中毒。被病菌污染的场地要全面地消毒。
免疫接种: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多价副伤寒灭活菌苗和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后者以氢氧化铝作佐剂,其免疫效果优于前者。现在多用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口服或肌肉注射。出生后1个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猪均可使用。本菌苗注射免疫时,有些猪只可能出现较大的反应。口服免疫时,应空腹喂苗,使每头猪均能吃到足够的菌苗,菌苗的稀释和拌法要按规定执行,以免失效。如用本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其免疫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