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猪感染猪钩端螺旋体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也可感染人,病畜通常会发生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以及流产等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中要注意不可感染人。
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点
临床病猪表现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出血性素质、水肿等症状。中国南方地区较为严重。
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严重,中、大猪一般病情较轻,母猪不发病。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钩端螺旋体可随带菌猪和发病猪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体外污染环境。猪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长,而且与人接触的机会多,对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人感染后,也可带菌和排菌。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鼠类和蛙类也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它们都是该菌的自然贮存宿主。鼠类能终生带菌,通过尿液排菌,造成环境的长期污染。
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方式,主要途径为皮肤,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殖道黏膜。吸血昆虫叮咬、人工授精以及交配等均可传播本病。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在夏、秋多雨季节为流行高峰期。本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猪钩端螺旋体病症状
急性型黄疸型:
多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呈散发生,偶尔也见到暴发。病猪体温升高、厌食、皮肤干燥,有时见病猪用力在栏栅或墙壁上磨擦至出血,1-2日内全身皮肤和粘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几天内,有的数内突然惊厥而死,病死率很高。
亚急性和慢性型: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公斤以下的小猪,呈地方流行性或暴发,常引起严重的损失。病初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眼结膜有的潮红,有时有浆性鼻漏,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几天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病猪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俗称“大头瘟”。尿液变黄、茶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血尿,一进猪栏就闻到腥味。病猪有时腹泻,逐渐消瘦,无力。病程由十几天至一个多月。病死率50%-90%。恢复的猪往往生长迟缓,有的成为“僵猪”。怀孕母猪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可能发生流产,流产率20%-70%。母猪在流产前后有时兼有其它症状,甚至流产后发生急性死亡,但多数除了流产以外见不到其它症状。流产的胎儿有死胎、木乃伊胎,也有衰弱的胎儿,常于产后不久死亡。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
无症状带菌者的治疗。在猪群中发现有感染者,应全群治疗。链霉素肌肉注射,或每200公斤体重猪用0.25克口服,连用5天。
急性、亚急性猪的治疗。必须对病因治疗的同时辅助对症治疗。每吨饲料中混入400克氯霉素喂服或每天每头母猪喂服1克,连用10天。同时静脉注射维生素C、葡萄糖和强心利尿制剂,可以治疗效果。
猪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措施
消除带菌排菌的动物,感染带菌猪只与易感猪只隔离饲养,防止传染人群;消除和清理被污染的水源、饲料、用具等以防止散播;预防接种,猪群免疫力,及时用钩端螺旋体病多价苗(人用的5价或3价苗可选用)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人多通过接触被细菌污染的水源、土壤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水而感染;也可因接触带菌畜体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内脏而感染。人钩端螺旋体病分为稻田型和洪水型两型。中国南方以稻田型流行为主,主要传染源为鼠类,多发生于夏秋之交的水稻收割期间,以8-9月为高峰,在双季稻地区可有两个高峰往往与洪水高峰一致。南方南宁有洪水暴发时,也发生洪水型暴发流行。病人突然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并有蛋白尿及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
预防和控制本病,人医和兽医必须密切配合。平时做好灭鼠工作,以病畜和带菌畜实行严格控制,进行带菌治疗及菌苗免疫。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经常清理污水及垃圾。发病率的地区定期进行菌苗接种,病人要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