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怎么养?
回答:
胭脂鱼生长适宜水温18~22℃,属温水性中下层淡水鱼类,主要采食水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植物碎屑等,生产上主要通过投喂蛋黄、轮虫等开口饵料进行稚鱼期培育,投喂商品化颗粒饲料对幼鱼和成鱼进行培育。
胭脂鱼的家庭饲养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为宜,可通过加热棒保证水温恒定;水中溶解氧要达到5mg/L以上,过低会出现浮头等缺氧症状;定期监测水质指标,水中酸碱度保证pH值在6.5~8之间,水中氨氮浓度不得超过0.02mg/L、亚硝酸盐浓度不超过0.5mg/L。换水是饲养胭脂鱼过程中关键的技术之一,换水前可用清污刮藻器将底部、缸壁上污物除去,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4~1/3,所用新水需做去氯处理,循环滤水系统需每周清理滤材一次,避免变质影响鱼类健康。
更多解答
因为胭脂鱼不吃鱼食,它是一种底层鱼,吃底层的藻类跟食物残渣的。
胭脂鱼的体型比较长,在背鳍上有明显的隆起,这种鱼的体色非常的艳丽,由于该鱼数量逐渐在减少,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是一种比较安静的鱼,它们喜欢在水中底部安静的游动。不过胭脂鱼是一种食量比较大的鱼,它们不管是在什么状态下只要捕抓到食物就会进食。
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2.2厘米时,体形特别细长,体长为体高的4.7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12~28厘米时,体长为体高的2.5倍;成鱼期体长为58.4~98.0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3.4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其体色也随个体大小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
没长大的胭脂鱼幼体,说实话它们的体色的确不怎么让人期待。深褐的底色,体侧有三条黑色宽纹,虽说不上难看,但和成鱼惊艳的红色相比就差太多了。它们值得欣赏的地方是背鳍。胭脂鱼的背鳍很长,尤其幼鱼的背鳍前端更是十分高大,仿佛把整个躯体都拉伸成了山峰形。也正是这个背鳍让它们得到了“一帆风顺”的名字,听着看着都挺吉利。
胭脂鱼的野生个体曾经遍布于长江各个水域,体长可达100厘米。我们现在市面上见到的都是人工饲养的小鱼。胭脂鱼的人工保育繁殖很成功,大批量的鱼苗表明它的成活比较简单。胭脂鱼的游泳能力强,代谢较高,饲养它们需要较宽裕的水体,同时保证水的高流速和高容氧。但它不是热带鱼,水温控制在15~20℃为宜,过高则容易导致烧尾。胭脂鱼是底栖性鱼类,和所有吸口鲤科鱼类一样对食物的接受能力极强,只要它们的嘴能吸进去的,给什么都吃。它们的生长较快,所以只要鱼缸的水体够大,饲料足够充足,等它们的身体长到50厘米左右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名副其实的“胭脂鱼”了。
野生胭脂鱼肌肉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人工养殖胭脂鱼,而含肉率和粗脂肪含量却显著低于人工养殖胭脂鱼。野生和人工养殖胭脂鱼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测),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0.39和67.02。根据氨基酸分(AAS),胭脂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Val;根据化学分(CS),胭脂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Met+Cys。野生胭脂鱼的ΣSFA(44.23%)显著高于人工养殖胭脂鱼(31.07%),而ΣMUFA(32.07%)却显著低于人工养殖胭脂鱼(49.50%)ΣPUFA的差异则不显著,分别为23.65%和23.11%。